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程是以增进中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中职体育课程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得以落实,使<体育与健康>课程能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延安中学以建设学校体育文化为切入点,着力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校的体育课程从单纯的体育技能教学,转移到扩展学生体育与健身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对健康行为的选择意识和决定能力上来.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3.
任超  左敏 《课外阅读》2011,(7):118-118
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目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得以落实,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张南川 《成才之路》2022,(4):132-135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意味着我国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章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概论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意义入手...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的重要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的配合,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吕东琛 《甘肃教育》2013,(19):85-85
体育与健康课程足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于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三级跳远这一运动项日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但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体育生活方式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对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提出的时代必然性,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主线,创造、构建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及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以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锻炼习惯的养成;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应不断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不断追求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把它作伪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对教材的几点认识: 一、课程蕴含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训练不同,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健康为目的,侧重于塑造健康体魄,使学生的身心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平衡发展.因此,体育课程必须遵循生理规律、心理规律、认识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兴趣爱好和习惯意识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因此也必须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之路,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全民健身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今后开展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真正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一、体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标准》颁发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以体育技术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它不同于以往只追求技术动作的学习,而是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的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教育环境,以满足每个个体对体育教育的不同需求;它注重一切体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锻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欢迎,收到实效。事实上,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同时,体育新课程改革至今,体育课堂也需要更鲜活的教学资源,需要更有乐趣且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从而吸引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自上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学校的教师就开始在主题内涵丰富的大规模长期课程之外开发“微型课程”。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它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本文通过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提出以"体验"为体育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多年探索和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认为,改革最终目的是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改革之出发点,通过探索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1 转变观念抓好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摆正了《体育与健康》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位置,把"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既反映了整个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建设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来考虑课程建设;建立从生物、社会、心理、自我教育、养生、健康等多角度的课程目标体系.逐步改革成适合大多数学生兴趣和本校实际条件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建立以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增进健康为主线的教材体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和锻炼相结合、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终身体育是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重要基础。高中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中生提供了增进身体健康、培养体育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体育特长的平台,能够促进高中生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而有效引领高中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健康长期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引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与健康教学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础性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发展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其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  相似文献   

20.
一、"阳光体育"、"校本体育课程"的内涵"阳光体育"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宗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为要求。其内涵就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参加体育锻炼,享受运动的快乐。是我国为改变"重脑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校本体育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规定的总体框架内,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体育课程资源、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所开发形成的以学校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