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渗透已成为创造泛在学习环境的总体趋势。传统的学校教育受时间、地点、空间和教学模式所限,无法满足"终身性、全民性、泛在性、灵活性"等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而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知识,实现手段方式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进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能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和体验,能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对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把信息化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课堂从以往的传授为主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体现"以问题为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1):113-114,118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信息化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要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慕课"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载体。本文以师生合作开发《启蒙运动十日谈》慕课为例,从历史教学载体形式与学习范式的全新尝试与实践以及对"慕课"改进的新认识等角度,阐释了有关新探索的具体操作路径以及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采用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数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不再注重是否应用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而是看是否尊重学生,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一、历史教学中电影素材的运用1.电影是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工具,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电影往往不断反映着历史,不同国家的电影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利用电影可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受到否定,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要将历史教学放置在一种宽松、有趣的环境中,不断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这就是需要历史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6.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初中历史课主要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同时需要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理念认为,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历史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实现更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落实。而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忽视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任务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这种课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生发历史启迪。微可足道,适应"微时代"的教学"微流",充分彰显了教育信息化的魅力,也为历史教学理念及方式"翻转"提供了良好契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已势在必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生机和活力,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为课堂教学实现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尤其对于英语教  相似文献   

11.
“: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理念主张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本前提,以学生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以促进与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可以保证信息化教育环境促进能够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过程中,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从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改变历史课被学生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的尴尬处境,必须建立一种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作为美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奠定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发布历史就是美国政府不断追求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的历史。该文对美国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发布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探析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即"以人为本,重学习、减负担、促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模型图,为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研究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授学生以“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3,(13):23-25
印杰(上海市教委副上任):智能教育开启上海基础教育新时代"十二五"期间,上海教育信息化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我们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将机制、规范、基础平台和应用推进有效结合起来,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多方面实现信息化。打造带来学习时空新变化的上海"智能教育"大环境,需要对基础平台进行整合,深化推进应用技术,保障信息的安全,并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上海致力于建立市民学习档案,推进高校课程中心工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上海学习网等,其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艳梅 《中学文科》2009,(18):76-76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因此,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人引人人胜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是“满堂灌”。  相似文献   

17.
朱艳梅 《考试周刊》2016,(6):184-185
文章以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人性化学习、视频再造教育为理念,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中等职业教育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一个教学项目为试点,进行基于"微课"支撑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实现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实现一对一课外学习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利用高时效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一对一课内指导与知识内化迁移,让学生感到社会的存在感。  相似文献   

18.
初中历史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化教育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特别是历史影视作品也逐渐被应用于历史教学之中。其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本文就对历史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扎实推进"学讲",以推动历史学科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有力抓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质,将故事移植、学法体验和"课魂"感悟融入"学讲"之中,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0.
辛强 《河南教育》2005,(7):21-21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近年来,许多教师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受益匪浅。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获取历史知识,并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