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核,以纠正对其的误解和批评;指出舒芜的<论主观>在强调"主观战斗精神"这一点上与胡风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而舒芜的"主观"概念与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则是不同的;论述了胡风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讲话>的精神实质、理论指导思想的一致性,而胡风对<讲话>尚未涉及到的以及已提出的问题,坦陈己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风艺术理论形成于30年代中期,其理论体系的基点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在反对当时文坛上"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非现实主义倾向的基础上指出,作家在面对客观现实时,要锤炼人格,高扬精神,并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改造、批判,来感受生活和艺术融然无间真实.这一理论,使40年现实主义理论切入到了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上.  相似文献   

3.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凸现着创造和生成;张扬着个性和人性."对话"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本文旨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理论"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角度探究语文教学如何走进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高西栋 《现代教育科学》2007,(2):101-102,51
"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构建"对话式"写作平台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为构建"对话式"写作平台提供了便利条件.突破传统中学写作教学的时空域限,构建自主性和交互性结合的知识、智慧、情感共生共享的"对话式"写作平台--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5.
王跃 《天津教育》2007,(7):35-36
教育是一种交往和对话性的实践,会话、商谈、交往和理解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前提和本质.英国物理学家戴维·伯姆,把对话理论提升为一种哲学,一种对话世界观,其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由此产生的对"对话式德育"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6.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是在对"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判中建构起来的,其理论精髓是作家面对客观世界要表现出蓬勃高昂的人格力量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批判的战斗精神.它是在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它突出"实践"意识和行为,即作家只有在现实政治的第一线中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话"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话语,众多教育实践工作者正在积极地探索与践行对话式交往的种种形式.不过我们发现,"对话"中也出现了诸多"伪对话"景象,这难免会阻滞新课改的顺利推行.所谓"伪对话"是指,没有真正领悟"对话"的思想精髓,不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观,而仅将之等同于言语上的问答,貌似"对话"实为独白,与新课改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行为.本文旨在剖析"伪对话"的表现与实质,并由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引起"对话"热中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重新认识与评价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从不同视角共同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应该并存于教育中.这一再认识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对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通过争鸣与对话,促进了教育研究中对于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风文艺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读者意识,却一直未曾得到关注和阐发。在"大众语"建设、大众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以及文艺批评实践中,胡风无不表现出对读者问题的极大关注。与左翼主流臆断大众读者的接受属性,提倡以迎合的态度投其所好,以便达成政治功利目的相反,胡风更为维护大众读者作为实践个体的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并主张以符合现实主义和审美主义精神的作品促其进步,以免其跌入封建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在胡风读者意识的背后,潜隐着与现代接受美学之宗旨相似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无疑为胡风理论及本人命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  相似文献   

11.
作为左翼文学运动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胡风较早地对左翼文学运动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左倾化理解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工作,检讨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认识。胡风的文艺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于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胡风把“五四”的个性意识和战斗精神渗透到了现实主义理论内容的阐释当中。另一方面,胡风文艺思想非常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革命性、政治性以及阶级倾向性的意识形态诉求。胡风把“五四”这个复杂的文化政治事件整合进了革命主流话语的叙述当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处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问的胡风文艺思想所导致的悲剧具备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现,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从《<希望>编后记》看胡风编辑刊物的倾向是:严肃的文学观,继承与发展鲁迅精神以及主观战斗的现实主义。胡风所编《希望》比《七月》更进一步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艺理想和编辑理念,而每期的编后记则鲜明地揭示了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艾青和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和“七月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他们两人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他们理论上的异同;指出艾青的诗论受到了胡风理论强有力的影响,并在具体的诗歌领域发展、丰富和校正了胡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20世纪中国文坛的胡风事件震动中外。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历史链环中,由环环相扣的“人”与“事”联在一起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牵扯到左翼文坛历史上的宗派关系,胡风本人的个性,部分文艺界领导人的旁观静待及推渡助澜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胡风的小说批评就整体而言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性特色,这说明胡风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其形象思维仍然保持一定的活跃性.这种感性批评属于社会历史学的审美批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18.
胡风的诗学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人和战士原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二是诗的物质是对于现实关系的艺术家的主观表现,三是诗具有自由奔放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 ,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从本土化的对话思维角度来看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的精华 ,大致表现为四种对话关系 :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话关系 ;创造主体与创造对象的对话关系 ;文艺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关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关系。然而 ,从今天的全球化的对话思维看 ,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