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地认识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生产力标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立论基础。所谓生产力标准,也就是指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强调生产力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在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又更加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党的十三大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支柱,就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就是生产力标准的基本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仅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社会的交替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随着石器工具被金属工具所代替,机器大工业生产工具代替手工工具,人类社会相应地出现了原始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首要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一、坚持生产力标准,确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是这种新的社会制度能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就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无产阶…  相似文献   

7.
实践标准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标准的观点、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深化,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早在马克思和恩恪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是从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出发的,即任何社会的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对近四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因此,研究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本文对此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建设共产主义的一项长远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把生产力做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和领会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以及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检验和衡量社会历史领域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却严重地忽视了这一点。“十三大”政治报告强调指出,生产力标准具有决定的意义,这个论断决不只是一般地重复已有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提出实在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社会标准系统与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是解放思想 ,反“左”防右的科学依据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 ,是克服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观念的思想武器 ;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理论 ,是加快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促进社会进步和检验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论;指明了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进一步提出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和意识能动作用的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前进方向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原理;深化了共产党价值观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些新的思想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强调要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为我们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观点.在这方面,邓小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基础理论,又依据新的社会实践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  相似文献   

18.
实现从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标准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体系;实现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群众标准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检验社会主义的标准体系;实现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从社会主义科学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建设论→社会主义发展论→社会主义检验论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从社会革命论→社会建设论→社会发展论→社会检验论的突破与跨越,丰富和完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体系。这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理论,形成了内容精深、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力理论体系。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宾价值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方面的论述,是指导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各项工作、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年代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主要标准之一.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它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等等方法来调动人的主观因素,通过利用客观条件来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以最终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买际工作中,我们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这一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