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产业化”的喧嚣、“世界一流”的激情、“教育公平”的呐喊都失却“新颖”,成了老生常谈的话语之后,作为理性堡垒的大学确实需要反思本身。尽最大限度地将趋利性为我所用,正确引导,将其转变成促进大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必须有一个利益权衡的基点。利益基点确立对位,就有助于大学的发展;利益基点如若与肩负的历史和组织使命不相吻合,一定会束缚大学的发展。其要义正是在于打破利益分配中的官僚垄断地位,在行政与学术之间建立平衡系统,让两者都找到各自的正确位置——行政在为学术服务的同时获取利益,学术在为大学目标的实现中有所作为而获取利益。  相似文献   

2.
产权制度变迁是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因,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必然对会计制度提出反映自身利益的要求,利益驱动是会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高度一致,与此相应和产权制度的变革呈现出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治理经历了从“计划管理”到“责任分担”再到“技术治理”的变化。当前,政府的“超强控制”依然是中国教育治理体制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庞大、教育事务的多头管理与行政低效、由利益部门化导致的教育权力“名放实收”、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社会参与教育的缺失。中国教育治理体制改革的动力往往来自于中央-地方的互动关系,地方的制度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集权式“技术治理”到参与式地方民主治理是我国教育治理体制改革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经过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思想存在一种“学龄”变迁现象。文章在肯定该现象积极面之前提下,就其消极面进行从现象到成因的层层剖析,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便开始提上了日程。机构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把它列入了重要议题。机构改革是一场利益大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必然有很大的风险和阻力,邓小平同志称之为“一场革命”。本文主要从这场“革命”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饭局”一词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可追溯饭局的开端,却不止千年。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饭桌上十分讲究。但透过饭局,我们看到到却是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时代变迁、事业成败等各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与超越"是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的基本规律,具体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的内在动力;社会生活演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的客观依据;循序渐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的基本形式;同化与顺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公司最低资本额制度是在对公司资本信用质疑、由“债权人利益保护”到“防止公司滥设”功能价值变迁、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下的重构,符合商业规律,顺乎公司法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9.
论政治协调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任务。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段发人深省的论述,把我们引入政治协调这一政治学研究的新境界。本文拟从政治系统论的角度谈谈政治协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利益结构为基本分析工具,从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博弈、利益整合的视角,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涵义、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政治社会学的解读。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有分化而无悬殊的社会,分化、差异造就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而利益的零和博弈与过度悬殊则又造成了政府的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流失。因此,执政党必须从利益表达、利益聚合的高度进行体制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利益协调能力、调控能力和凝聚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彭婵娟  刘宝存 《江苏高教》2022,(10):112-118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话语体系,蕴含了国家及其附属机构的价值、行动和规范立场。从历史和全球视野来看,留学生教育政策在经历了“学术取向”“政治取向”“市场取向”的价值观念变迁以后,至今已形成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多元价值取向。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价值取向变迁总体上属于政府主导型变迁,并受制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价值取向变迁既反映了国家优先事项的变化,也渗透了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冲突与博弈;价值取向不仅受特定国家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还日益被全球性话语所塑造;价值取向从强调单一目标向同时兼顾多元目标的方向变迁。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要建设成来华留学教育强国,需要以国际发展经验的空间横向坐标和中国自身发展进程的历史纵向坐标为尺度,树立与中国国情相一致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在世界科技教育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随着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始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教育革命,即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于人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有活力的表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创新的光芒。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十六大”报告在民主政治、政府职能、科学决策、权力运作等问题上均有创新。  相似文献   

15.
渐进主义主要是指那些在学术上坚持渐进改革趋向或者是在实际改革中坚持渐进改革趋向。渐进政治具有以下优点:①实验性的、小范围的和区域性的,好的可以推广,不好的再试验,直至能够产生一套较好的制度安排为止。②容易实施,给民众以希望,容易获得百姓对基本价值和信念的支持,不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和冲击。③适合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缓慢地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④通过一连串快速的小步伐变迁也能够达到明显的政治变迁效果。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是由经济转型的渐进性决定的。本人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可分“三步走”:第一阶段渐进地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该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迈得不宜太大,但不能滞后干经济体制改革。第二阶段稳健地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该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可迈得稍大。第三阶段全面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该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从根本上全面地铺展开来,步伐迈的较大也较快。涉度也比较深。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变迁从根本上是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的,主要特点是: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利益矛盾的多样化。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利益结构日益多元化、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提高等,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利益结构变迁也对经济、政治、文化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为了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我们应该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再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从任命制到聘任制的变迁。职称制度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制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看,其结构变迁的方向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制度的影响,并与教育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变迁产生了“制度锁定”的路径依赖,延滞了制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打破行动集团的博弈均衡,突破历史否决点,才能实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动力、过程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的先进性和历史的滞后性的交错作用,使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在动力、过程和结构上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从动力因素看,“改革启动”、“市场加速”、“契约整合”、“制度塑造”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外部推动力,利益驱动下的主体行为动机转换是这一历史性变迁的内在驱动力;从过程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一个从“解”构到“结”构、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从阶层构成看,尚处于变动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层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的政党文化转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能够在鼓动民众取得结束殖民统治的胜利之后进一步领导民众取得国家建设的成功的关键原因,是由于实现了从革命到执政的政党文化转型。本文主要从党的指导思想、属性色彩、政治观念和权威模式等方面论述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政党文化转型,具体包括从高调的意识形态转型为低调的实用理性、从“最能关心工人利益”转型为“代表国内各方面的利益”、从“破坏”的“决定一切”的政治观转型为“建设”的服从经济的政治观以及从超凡魅力权威转型为法理权威,意在为从“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制度变迁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法,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共行政存在着多方面的危机,需要政府自身进行制度变迁。社会主义政治明是解决公共行政思想危机、推动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和内在动力。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政治明指导下,应该从政府组织制度、政府人力资源制度和政府行为制度三个方面推动政府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