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舆论监督和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去年初,新闻战线在广泛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活动的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大决定,又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要把新闻编采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上来,切实解决好新闻工作和新闻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新闻队伍素质,提高新闻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闻是有党性的,新闻传媒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引导群众的“喉舌”;而新闻专业主义则要求,新闻传媒不为任何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党性原则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冲突,党性原则会扼杀“新闻自由”,喉舌论有损新闻的“客观公正”;媒体是第四种权力、是社会公器;记者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党性原则是第二位的。这类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念和重要内容。坚持和强调新闻的喉舌功能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当前,新闻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舆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新闻竞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十分重要。党报的最大优势便  相似文献   

4.
二、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学主要的基本观点十年来,我国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理论界对于新闻学的主要基本观点有过许多争论,而且有些问题至今尚未求得共识。这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系统、完善,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创新、发展,甚至造成舆论导向的错误。这里无不与上述三大关系密切相关。首先,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也最激烈,最早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工具”,后又说是“阶级舆论工具”;与此相对立,另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器”;之后又提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进而引起了新的更大的争论,至此,“阶级舆论工具论”、“社会舆论工具论”、“喉舌论”等三种观点一起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一头连着党和政府,另一头连着老百姓。一方面,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主张、方针、政策,起“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人民的喉舌,要及时表达人民的意见与愿望,起“下情上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中,明确地向我们指出:“从最根本的特征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这不但是站得住脚的,而且是不能动摇的。”他又说:“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的任务。党的新闻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用大量的、生动的事实和言论,把党和政府的主张,把人民的各方面的意见和活动,及时地、准确地传播到全国和全世界。”当好喉舌并不容易。当前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我以为:  相似文献   

7.
党报如何实现把党的意志和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党的“喉舌”与群众的“耳目”统一起来,贴近生活、服务人民,实现新闻舆论的有效引导,不仅是新形势下媒体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坚持贴近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标志。湖北日报社狠抓建设理念,注重培养高素质、充满智慧的评论队伍,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李瑞环同志在关于新闻工作讲话中指出:“报纸要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关于新闻工作党性的一种鲜明、形象而科学的表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否定或贬低新闻是阶级和政党“喉舌”的论点,甚至将“喉舌”与“传声简”等同起来,胡说什么“喉舌是个旧观念”,“在现代新闻意识里喉舌不是个好听的词。”方励之说得更露骨:“新闻报刊是喉舌,没有什么自由而言。”我们说,“喉舌”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于说明了它和“大脑”的依存关系。在我国,首先用“喉舌”概括报纸性质  相似文献   

9.
《新闻三昧》2008,(1):48-49
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教师李华在2007年第11期《新闻知识》杂志著文指出:“喉舌”论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新闻理论,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在新闻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但“喉舌”论的字面寓意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现今一些新闻工作者仍习惯把新闻当作一种纯粹的工具。对“喉舌论”的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完整的,我们应该对其本身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党的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地方电视台如何更好地开展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开展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好地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广播电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喉舌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喉舌论"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终于,胡耀帮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演绎出众多新的矛盾,产生了许多令人关注、影响久远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既是矛盾的焦点,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我们新闻舆论宣传的镜头,应责无旁贷地切换到这些“热点”,架起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把社会热点问题放在全局角度,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以理性分析,科学规划,是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的前提。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舆论工具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须臾不可偏离的行为准则。2005年的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辽北地区,铁岭电视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新闻要起到喉舌作用,就要宣传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中说:“党的新闻事业是要代表党和政府讲话的,是要按照党的路线和政策来发表议论、指导工作的。”他又说:“看一个新闻单位工作好不好,就看它的这个主要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完成得好,工作是正确的;没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大好,工作就肯定是发生了偏差。”新闻是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但并不是所有变动着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事实所以  相似文献   

15.
谈电视新闻记者的观念更新刘孟雄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我们的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这一根本...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以“小”著称,媒体关注细小的民生新闻以后,会不会舍弃媒体的“喉舌”功能?笔者认为,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和媒体的“喉舌”功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广播电视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只是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具体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以后媒体“喉舌”功能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或者方式。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好好研究并正确把握民生新闻与媒体“喉舌”功能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来表现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弱化或丧失其党委政府的“喉舌”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关于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的讲话,是在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提出来的,这一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继承和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指明了我们办好广播、发展党的新闻事业的方向。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域范围内体现“讲政治”的办台思想,在传统广播模式与“广播潮”的融合中正视经济欠发达这一现实,深化广播改革,准确定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坚持办台方向,必须要有“讲政治”的意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如果离开了政治,那么电台的主导功能也就丧失殆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新闻宣传同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仅直接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具有很  相似文献   

18.
县级电视台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农业、农民,如何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把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在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归根到底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纸似乎有唯“论”的习惯,总要在不同时期立个“论”,似乎不立个“论”,报纸就要失去“主心骨”似的.然而恰恰是,立了“论”便制约了报纸功能的发挥,束缚了记者的手脚. “阶级斗争工具论”沿用了许久,报纸的多功能被阶级斗争的报道代替了,记者几乎成了人民群众害怕的人物,报纸失去了大部分群众.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一“论”逐渐销声匿迹了.以后又有人给报纸立论,叫做党和政府或者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很快又有人发现这个“论”有失妥之处,于是又立了个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论”。不用赘述,这论自然有其合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哪一种理论比“耳目喉舌”论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长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诞生后,“喉舌”论几乎成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金科玉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与动摇。“喉舌”论也就成了新闻理论探讨中的一个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