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 《历史学习》2005,(11):29-29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手段及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无数罪行的一小部分。但在南京的屠杀是最野蛮、最疯狂、规模最大的一次。那么,日军为什么要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战争和侵略本性、反人类的非人道的罪恶本性。日本军队作为一部开动起来的侵略战争的机器,任何一个日本士兵加入进去,都会随着这部侵略战争机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南京"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热议。而在日本侵华期间,也有一些南京主题的文学出现,这其中就包括林芙美子的『女性の南京一番乗り』、『南京まで』『黄鶴』等以中国南京为背景和舞台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作为"记录皇军不灭之战功,建构战争文学之高峰"的日本"笔部队"中两位女作家之一的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在举国迷狂的战争宣传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由于几次访华的身份、时期及背景不同,她的中国印象也由喜爱变为敌意。昭和12年12月31日林芙美子作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在南京大屠杀刚刚结束后抵达南京,面对惨绝人寰的事实,却为迎合当时日本的国策,而写出种种与事实不符的报道,扭曲战争的真相。因此,林芙美子笔下的中国人形象是负面和丑恶的。目前,在国内对于日本国策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对于日本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南京主题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一系列小说为例,解析小说中的南京主题,揭示日本女作家在战争背景下的精神选择和扭曲的心路历程,从而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进行批判,以史为鉴,进一步探讨战争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4.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5.
张纯如以日本、中国和西方三个视角围绕南京大屠杀为什么被遗忘展开论述。从日本视角看,大屠杀被遗忘有国际社会的外交和国内的历史教育等因素。从中国视角看,有心理和社会道德因素。从西方来说,张通过恢复历史记忆的方式证明了人性的善良面。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南京市民和全国各地人民群众一道,以最沉痛的心情,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是一堂历史必修课,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牢记苦难的历史,坚守和平的未来。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多么重要。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中华儿女  相似文献   

7.
纪念(二)     
我是中国人,我是南京人,说到纪念,脑海里除了《南京条约》之外,紧跟着出现的应该“是南京大屠杀”。这件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戮也许更值得我们纪念。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不久,在南京实施了连续一个半月的疯狂大屠杀,被集体杀害和活埋的中国军民达190000多人,被零星杀戮的还有150000多具尸体,总数超过了30万人。这是震惊世界的大惨案。惨案发生在南京,但被杀害的不都是南京人,是我们中国人。滔滔长江水啊,一时间血水难分!滔滔长江水啊,一时间红浪滚滚!血水流过六十多年了,今天又怎么样呢?今天,有的日本当权者拒不承认“南京大…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语世界涉及国家地区广。但是相对纳粹屠犹的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战争的深度与广度,以期在记忆历史、追问人性、维护文明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未被审判     
B南京大屠杀诉讼案 为了被忘却的记忆 当南京大屠杀被普通民众渐渐遗忘的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事实上从未遗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重整军备的努力,从日本政府重要阁员开始,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和行为一再地出现在日本社会的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文化掠夺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同时对中国的图书文献进行了疯狂的掠夺。1986年8月17日原满铁大连图书馆馆员青木实在日本《赤旗报》上,首次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满铁大连图书馆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  相似文献   

11.
金强 《老年教育》2007,(11):16-17
今年是日军南京大屠杀70周年。当年,残暴的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一些日本军人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在良知的感召下,曾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有关新加坡检证大屠杀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只有几篇描述性的文章和介绍,①尚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预谋性是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在战后的日本,对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认知与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有诸多相似之处,即冷淡、漠视、怀疑、模糊、逃避,甚至否认这种暴行的发生。当然,战后日本对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历史认知的演进也有其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残缺与柔韧     
<正>南京大屠杀后,一名外国记者问一个日军:"杀人时,有什么感觉?"日本人轻松地说:"没有感觉,就像在海边剖鱼一样。"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照片:手提人头微微含笑的日本士兵、正在乐于比赛杀人的军曹。我反复思索着那场战争背后人性深层的一些问题。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人  相似文献   

14.
战后60年来,德国、日本两国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目敢于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因此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通过对德、日两国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以便使我们吸取经验及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0月14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访问日本,并接受了日本的TBS电视采访。现场有99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民众参与,代表了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频频向朱镕基总理提出一些刁钻刻薄的问题,朱镕基总理却用过人的智慧,一一辩驳。尤其是下面两则,受到了世界各国记者甚至包括日本记者的称道。一日本老人问:"我们很多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过,你对这件事怎么看?"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您的逻辑是错误的。历史是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不是有多少贵国人民  相似文献   

16.
甲午中口战争,日本侵略军侵占旅顺之后,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这段历史已逐渐淡忘。旅顺大屠杀有关的几个问题,诸如日军侵占旅顺应从哪天算起,屠城从何时开始,共屠杀了几天,死难者到底有多少?历来其说不一,语焉不详。这些问题长期以来较模糊,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事实的真相,因旅顺陷入日手,华人  相似文献   

17.
大家是否还记得1937年12月的那段黑暗岁月?我知道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因为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从心中抹去的历史.没错,那就是南京大屠杀.当初日本官兵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49天之久的大屠杀,残害了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啊!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和世界各民族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想象的!  相似文献   

18.
差别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的遗址。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战争与施虐罪行罄竹难书。而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长期的军国主义教育,使日军形成了征服中国的心理基础,是导致暴行发生的直接原因;普遍存在于日军士兵中的大和民族优秀论意识以及蔑视中国人的认知心理,是暴行发生的内在原因;长期的侵华战争使日军形成了变态的畸形心理,是暴行发生的深层因素;在对被征服者的凌辱与毁灭中,日本士兵恐惧报复的心理,是暴行全面发生的原因;日军在战争中遇到中国军民的顽强反抗,形成了其强烈的复仇心理,是暴行发生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所犯暴行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大屠杀以外,强奸与虐杀是不可忽视的严重罪行之一。事实上在某些语境下,对无辜妇女的强杀往往比屠杀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愤怒情绪,究其原因,则与人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不无关系,侵犯与愤怒事实上都源自对女性身份的相同设想。同时,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性暴行的产生也与日本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试图结和女性主义对强奸的理解及日本历史文化背景,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性暴力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