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文本解读《夹竹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季羡林以温情的笔触,将自己钟情之物——夹竹桃的花色之妙、花期之长、花影令人遐思描写得至纯至美、亦真亦幻,字里  相似文献   

2.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季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细细研读这篇文章,发现朴素无华的文字背后,竟藏着多处智慧的火花,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匠心独运。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悉心揣摩,去体会和品味夹竹桃的花色奇妙、韧性独特以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去感悟季先生对夹竹桃所怀有的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季老以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奇妙有趣。全文饱含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技巧,还灵活运用了双重否定、反问等句式,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对于散文,季羡林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纵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相似文献   

5.
<正>写景状物类散文,有语言质朴、情境优美的特征。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几篇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借助想象、拟人、通感等手法描写景物,以景抒情,彰显动人的情感。因此,开展七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时,可以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情景画面,对写景语言与包含情感进行品读。  相似文献   

6.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选作课文时文字略作改动。这篇散文以夹竹桃为线索,突出表现了夹竹桃艳而不骄、凡而不俗、韧而不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8.
<正>《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寄寓了作者的追求和  相似文献   

9.
《夹竹桃》(苏教版十二册19课]一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作品语言朴实,结构严谨,神韵厚重,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作为高段的一篇散文,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注重年段特点,关注文章体裁,让学生得言得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工作室成员尝试了多轮磨课.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校语文工作室三位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各自演绎了对《夹竹桃》的文本解读.第一位老师扣住"通过事物特点寄托作者情思的散文特点".紧抓特点深究作者借夹竹桃表怎样情思?(默默无闻、宠辱不惊、始终如一:怀念故乡;怀念儿时生活)第二位教师抓住夹竹桃充满韧性,引起"我"许多幻想两方面内容,阅读批注,交流心得,来感受内容,体会遣词造句之妙.第三位教师以"形散神不散"为目标,抓"爱"字,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成为文本表达秘妙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学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散文《夹竹桃》一文时,笔者尝试运用比较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在一次次比较中,真正领悟了文本"对比衬托""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的表达秘妙。这样的比较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能,凸显了语文教学"意图本位"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2.
两只蝴蝶     
朱国来 《良师》2011,(11):24-25
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我们正学习季羡林老人的散文《夹竹桃》。文章笔触细腻,营造出了夹竹桃娇嫩坚韧、花影迷离的空灵意境。  相似文献   

13.
散文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目的是抒情言志。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因此,在鉴赏散文时,把握散文中的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就能准确理解散文的核心、主题。写景状物。写景文和状物文是抒情散文的两个重要门类。写景,真真切切,  相似文献   

14.
作家简介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佛学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是一位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的大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季羡林对散文写作情有独钟。季老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朴"二字。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朴,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朴实无华、小中见大。他的散文,饱含着痛苦与欢  相似文献   

15.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同时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通过"形"抓住"神"。一、散文的分类以及文体特征散文可以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是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  相似文献   

16.
《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他的散文作品文字质朴但不失典雅,读他的文字,总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本文就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  相似文献   

17.
"言语表达"为取向来执教《夹竹桃》一课,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间,徜徉在具体语境之中,擦亮关注言语表达的眼睛。从结构表达、段落表达、句式表达等三个方面入手,发现、理解、品味季羡林先生言语的智慧、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探究、朗读、仿写习得状物文章言语表达的方法,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言语素养的语文价值,从而实现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夹竹桃》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这是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寄托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朗读品味,从而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整体与局部的有机把握,捕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思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具阅读与思维的能力,他们完全能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从容对话,自我建构。再加上平日课外阅读的有效补给,特别是对《牵牛花》《草》…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清新如六月甘泉,流畅如潺潺细流,自然如皓月清风。在《夹竹桃》这篇文章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的对象,正寄寓了他的追求和趣味。透过《夹竹桃》一文,不难看出季先生淡然的生活态度与脱俗的生活情趣,他欣赏夹竹桃在平平常常外表下的兢兢业业、顽强持久。文章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夹竹桃》是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精品。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如叙家常而又舒张有致地抒写了对夹竹桃的"爱"——"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文章语言质朴且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汉语的魅力。如何让《夹竹桃》一课,如一首清新婉约的小诗,在学生心间缓缓流淌,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夹竹桃相遇、相知、相惜,沉醉向桃花更艳处漫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