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的第七单元,编排了《人物描写一组》《金钱的魔力》以及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的《刷子李》三篇课文。编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至于应该体会和学习运用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教材的"交流平台"及配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重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几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精彩,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老王》一文时,许多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中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等内容上,而忽略了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而采用的艺术形式.施耐庵在《水浒》描写人物运用到的"由远而近"这一技法.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描写上,借鉴到《水浒》描写人物的方法,真可谓匠心独运. 概括地说,杨绛先生描写老王用了四种描写手法:第一,由远而近:第二,由模糊到清晰;第三,由面而点;第四,由冷而热.  相似文献   

4.
<正>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者笔下的人"《刷子李》一文。《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刻画人物,使读者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优秀的外貌描写能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富有神采,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精彩的外貌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彰显人物个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促使学生更好地写出人物之魂。  相似文献   

6.
正《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及媳妇姑娘们倾巢出动,以礼相见。正在这时,只听见后院飘然而至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谁?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话过后,小说才写一个"丽人"出场:她"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原来是"凤辣子"——王熙凤。文学作品描写人物使用这种先"声"后人的表现方法,叫作"先声夺人"。先声夺人是我国传统的描写人物出场的写作艺术,古代章回体小说不乏出色的名笔。人物出场的先声夺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里的一段——《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是学习的重点。王熙凤作为整个《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在节选的这一节里作者除了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为王熙凤的登场营造声势外,还不惜笔.圣地描写了她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再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最佳篇章之一。历来论者多谈其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刻画,而忽视了两个重要人物:贾母和王夫人。先说贾母。《红楼梦》第三回中,涉及贾母的,我们主要应注意三处语言描写。第一处:"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  相似文献   

10.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宏伟的外观、精巧的布局、华贵的陈设,让读者目睹了贾府的尊贵奢华,而王熙凤、贾宝玉的盛装丽服,彩绣辉煌,五彩缤纷,使我们领略到了重量级人物出场时的绰约风姿。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衣着服饰始终不提一字,全文先后三次对林黛玉的肖像进行了描写,不管是在众人眼里.还是在王熙凤的眼里,抑或是在宝玉眼里,甚至整部《红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说教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被编入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该单元为"名人"单元。此文是一篇写人记叙文。作者抓住了文中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了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有一幅《〈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个关系表的增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需加以补正。一、表下的注释中写道:"画线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人世……""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小说的第二回,而秦可卿是在第十三回才死去的。但表中却在名下画了横线。显然是错误的。二、王熙凤与王夫人有着特殊的关系:在王家,王夫人是王熙凤的姑姑;而在贾家,王夫人又是王熙凤的婶婶。这种特殊的关系也应在表中标出才好。三、其实再广一点,还可以补充一些,让学生更能了解四大家族的密切关系。(1)贾母:保龄侯尚书令史侯之女;(2)薛姨妈:王夫人的妹  相似文献   

13.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极具特色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刻画入木三分。本文单就《林黛玉进府》(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语言描写试做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过程描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成就了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教材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着力刻画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在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学生纷纷发言.  相似文献   

15.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一共写了人物的六次“哭”,其中贾母两次,林黛玉一次,王熙凤一次,贾宝玉一次,“地下侍立之人”一次。不同人不同的“哭”,颇耐人寻味,细细研读咀嚼之余,确实感到了作为文学大师曹雪芹塑造人物时细节描写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6.
蒋静 《现代语文》2005,(3):22-23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文)一文描写了众多人物的出场,其中对黛玉、宝玉以及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出场的精彩描写已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范例。人们似乎很少注意到在《林》文巾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那就是贾赦、贾政。这两个未出场的人物其实正以另外一种方式悄然出场。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以林黛玉初进贾府为中心事件,让生活在富丽贾府中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人物形象刻画是这一回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进行教学的重点内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是众多人物中作者集中刻画的三位,刻画的方法也有差异。其中王熙凤、  相似文献   

18.
<正>《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大致情况。课文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王熙凤的塑造我认为更是技高一筹、最为成功。王熙凤的性格历来被人们视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阴险毒  相似文献   

19.
<正>《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不仅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而且成功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王熙凤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活跃、个性特征最鲜明的艺术形象,王昆仑写的《王熙凤论》,也是《红楼梦人物论》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他这样写道:"王熙凤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  相似文献   

20.
邓宏春 《考试周刊》2007,(38):94-95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丰满、最生动、最富生活气息的人物,这完全得益于她个性化的语言。本文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同时,结合杨译本中王熙凤的语言的相关翻译,采用纽马克翻译理论作出适当评价,认为杨译以"语义翻译"为主,兼顾"交际翻译",成功地再现了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