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主要围绕日本的谚语来进一步分析谚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背后隐藏有关日本人、日本民族在内的日本文化特点。文中重点选取了日本人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谚语用例,旨在探寻其中反映出的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及富有大和民族自身特色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
怒族谚语是怒族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怒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怒族谚语不仅反映了怒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而且蕴含了怒族传统的耕织文化、狩猎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3.
英汉谚语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谚语是英汉民间文学艺苑中的两朵奇葩,它们不仅凝聚着民族的经验和智慧、表现了英汉民族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而且由于谚语依存于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的特定历史、生活习惯、信仰,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因而英汉谚语还形象地反映了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本文从宗教、动物、农业与航海、酒和龙凤文化几个方面对英汉谚语所反映的英汉民族文化作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丽 《湘南学院学报》2013,(1):89-92,100
湘乡方言谚语简短凝练、寓意深远、形象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和传承,不仅反映了湘乡方言的特点,还记载了湘乡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承载着湘乡独特的地方文化。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湘乡方言谚语进行解读,着重指出其认知功能和语言学功能。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作为两种不同语言中的精华部分,英汉谚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必然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道德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俗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制约,英汉谚语反映了两个国家人民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对英汉谚语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文化差异,在交流交往过程中更好地使用这两门语言,避免出现使用错误,造成误会,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实现。本文从不同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并以实例为基础,探讨了译者在英汉谚语互译过程中,应该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准确传递英汉谚语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来源的分析来对比谚语的文化含义,对谚语在反映宗教思想、反映道德观念、反映对自然的认识和反映生产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从中发现,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涵在谚语中,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比较文化异同,不仅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中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迪庆藏族道德观,可在其谚语中体现出来。蕴含迪庆藏族道德观的谚语,以其通俗而又形象的表达,反映了迪庆藏族人民在家庭道德、个人品德修养及社会公德等方面良好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在各自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鬼"文化和各自对"鬼"的认识见解。反映在语言上,"鬼"形象在汉日谚语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整理和分析汉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作阐述。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英谚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标准,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英汉谚语反映了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不同道德观念,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正确理解、翻译和使用英语谚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方言谚语沉淀了方言区人们的文化,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形形色色的当地文化。对定襄方言谚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一个侧面来透视定襄方言谚语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现象。在研究方法上,文章综合考虑定襄方言谚语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信息以及物质文化本身的内容,从衣、食、住、行、生产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定襄方言谚语系统与当地物质文化达到较高的融合。为正确、全面地掌握方言谚语的内涵,准确、简明、透彻地描写方言谚语的语义提供帮助,有助于人们认识当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李破  刘艳芳 《培训与研究》2007,24(8):131-133
环境设计往往从形象上反映其文化特征,环境会因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形成与本土文化相呼应的文化形象。只有从不同地域的自然、历史、宗教、人文等方面着手研究,并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使环境设计创新更好的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当中的活动,英语写作是全面、综合地运用外语知识进行英语创作的一种技能,英语写作能力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强调了只有实现文化和语言的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纯正地道的文字作品。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保存和传承的工具.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因此语言学习在学习者文化身份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文化身份认同也影响着语言的学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语言学习和文化身份的关系,有助于语言教学和学习者文化身份的保存与维护.  相似文献   

14.
语言从深层次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要学好一个民族的语言,必须学习该民族的文化。因此,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英语视听说教学导入文化的重要性等方面作一探析,同时给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语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导入,而文化导入应当充分发挥日语学习者作为文化理解主体的作用。利用学习任务法进行文化导入,不仅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更体现了日语学习者在文化理解中的主体性,对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缅语畜牧词汇作为缅甸语词汇中的一个类别,它自身有一个逐步发长的过程。缅语畜牧词汇的发展过程,反映出缅人对动物的实际认识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缅甸文化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型的过程。主要从与马、象、牛、鸡等四种牲畜有关的词语在缅语词汇中的文化反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武术服饰文化是介于武术和服饰之间的一种交叉性多元文化.武术服装承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体现一种风采.文章通过史料对闽南传统武术服装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探讨其对传统武术和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的指导意义,并指出武术服饰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8.
客家童谣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它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口耳相授下,起到了传承客家文化的作用,既给客家人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也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的文化功能表现为:娱情功能、教化功能、贮藏功能。  相似文献   

19.
道德作为内在的思想与文化形态,既客观地反映了大学校园内所发生的一切神圣性和人文本性的伦理关系,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行为规范性和道德评判性。文章认为以往大学人在校园里所进行的一切道德活动,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伦理文化,使之成为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本身如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把高职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相结合,采取不同的引入途径,遵循一定的引入策略,为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