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提起茅盾的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批情节小说,诸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这批小说以其情节的错综复杂、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和环境的典型深广而为人所称道.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抒情小说和心理小说在中国文坛的蓬勃兴起,茅盾的一批抒情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声誉渐渐提高.《蚀》、《虹》和《腐蚀》等小说为当代茅盾研究者频频论及,其价值不断被发掘.  相似文献   

2.
变形有广狭两义,狭义变形指涉不同种属的生命形体的相互转换,也可称作是肉身变形,它源于古代神话、宗教.现代变形艺术基于现代哲学变革和现代文明危机及文学创新欲望,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路线.茅盾小说变形艺术更多与现代主义相联系,早期小说变形基于历史断裂引发的危机意识,三、四十年代小说变形基于美学现代性追求.动态性、抒情性、哲理性是茅盾小说变形艺术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三者都与政治隐喻相关联,变形演绎的就是一曲"身体政治学",这是茅盾小说变形艺术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茅盾一生中,只在二十年代曾经写过几首白话诗。他曾自谦地说;“可惜我不会写诗。”但是,他对诗歌创作的发展却是始终重视的。从他为数不多的诗论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总体把握是深入底里的。茅盾说:“以节奏为革命的‘韵文’,主要是宜于抒情,而且以抒情为其基本任务。”这就是说,诗歌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而形式本质在于富有音乐美。节奏是音乐美的主要因素。外在的音乐美和内在的抒情美相结合,就构成了诗。茅盾的这一论述,言简意赅,道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本文就以此为核心,对茅盾的现实主义诗歌观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者。他们的小说存在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鲁迅小说是这种形态的杰出代表;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吏上。这两种形态小说从来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本文从题材选择、叙述风格和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人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小说命名是一种艺术,是全部艺术构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有独特的揭示作品内涵的作用.好的篇名,往往是在简明、贴切、生动、形象、含蓄、富有诗意和哲理性中,概括了作品丰厚的思想内容,或揭示了主题蕴籍的内涵,并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茅盾小说的命名大部分都有一种艺术魅力,渗透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关于茅盾小说命名的主要特色,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在现代文学中留下了多彩的映像,从创作主体来看,有现代文学前驱者,更有辛亥革命的亲身参与者,也有不忘历史的后来人;从内容来看,有革命豪情的抒发与对烈士的礼赞,有革命历程的写实与对革命的肯定,也有对革命必然性与复杂性的揭示,还有对其不彻底性的批评;从文体来看,有诗词、联语、歌曲、通俗小说,也有杂文、随笔、小说、剧本、评论,还有各种历史叙述的文本;从风格来看,有激昂或悲愤的抒情,也有冷峻而真切的写实,还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文学为辛亥革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7.
茅盾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类:传统型、娜拉型和卢森堡型.茅盾揭示了历史与现实在历时性状态下对传统女性的双重制约,环境的改造力是传统女性通向现代女性的桥梁.娜拉型女性从家庭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不断幻想,又不断幻灭,现代意识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心态在她们身上共存,使得她们矛盾和痛苦.茅盾预示了娜拉型女性的出路在于走向卢森堡型的女性行列,但并没有在两者之间架设起“桥梁”.茅盾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败得失主要是由茅盾的创作心态决定的,茅盾的婚恋情结和革命情结是制约茅盾创作心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铁凝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诗意美.这种诗意美凝聚在象征物和优美的画面里,凝聚在诗化和抒情散文化的结构中,凝聚在抒情和哲理性的语言里.这种诗意美是作者借鉴诗歌、抒情散文特质融会于小说创作的结晶,是当代小说史上创作的突破和创新,具有创作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探索中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坛巨匠茅盾同志与世长辞了。他生前留下的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除了蜚声中外的《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林家铺子》及《清明前后》等小说与剧本外,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文艺论著、翻译作品等。这些都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贵财富了。如果说茅盾的小说是反映时代风貌的历史画卷,那么他的散文就是直接描摹当时风物人情的社会素描。“一个场面,一段经历,一些人物,他用速写的方式将它们描画下来”,“一个观点,一段见闻,一些想法,他用随笔的方式将它们记述下来”,茅盾同志写了大量的散文速写。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散文速写集》(分上下两册),全书共  相似文献   

10.
臧克家以诗人闻名,但也写过小说。他的《挂红》、《拥抱》、《牢骚客》等都曾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五四”,以来有不少大作家是文学体裁的多面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等。克家同志写诗,也写散文、随笔、杂文、评论和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这些小说全部写作发表于解放前的“国统区”,而且比较集中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47年)如同  相似文献   

11.
《春蚕》是我国三十年代艺术画廓中的一件珍品,它的作者茅盾则是我国老一辈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茅盾早在“五四”前夕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一九二一年他和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组织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时还主持了《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工作,使它成为“五四”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尽管有过五四时期的抒情时代,但从总体上讲,它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却是理性的张扬。不仅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的广大作家张扬着理性的大旗,就是五四文学主将鲁迅的小说也不乏理性因素,而真正集理性之大成功者却是茅盾。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开始他的小说创作的。创作活动可以看作是她政治活动的一种继续。这使他一开始便带有明显的理性化倾向。他自己曾说过,写作《幻  相似文献   

13.
《子夜》不仅是茅盾在小说创作上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新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巍峨的高峰。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以他对中国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注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它苍劲、锋利的笔锋,鞭辟入里地解剖了三十年代旧中国一个大都市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并对它作了色彩斑驳的描绘,实际上是解剖了旧中国那种  相似文献   

14.
茅盾作为作家知名于世之前,在文学与生活两方面已有很深的积累.然而,他“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而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以后才开始创作的.他在因处女作《蚀》一举成名时就说过:“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的趣味和别的许多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活动.”确实,茅盾在生活方面的积累,尤其是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八年从事革命实际工作的经验,较之文学积累,对他的创作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意义;他在经历革命锻炼和考验以后再从事创作,并以反映革命的实际进程为指归的特点,在一般的左翼作家中也是卓异特出、鲜有匹比的.  相似文献   

15.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多个视角比较了茅盾“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内在与外在矛盾,提出:“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造成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以至他作为作家的人生的注定的矛盾“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了贬低茅盾小说艺术价值的现象,有的研究者对茅盾小说艺术个性的认识以及在评价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偏差.有人甚至将“茅盾现象视为小说创作中某些不良倾向的代名词,而无视他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曾经有过、迄今仍然存在的审美魅力,企图将茅盾排除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大师之外.因此,重新审视茅盾的创作活动,探析其小说的艺术个性,并对其作出正确、公正评价,是有必要认真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纵观茅盾小说的创作,作品中充满了许多性爱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身为一名革命作家,后来又是左翼作家的中坚力量,但茅盾小说中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似乎背离了革命作家所遵循的革命意识,但正是其小说中所表现的性爱思想以及把新性观念的改造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的魄力显示了一位革命家兼文学家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贡献的著名的文学家,1981年,胡耀邦同志在茅盾同志追悼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毕生的历史功绩,称赞他是“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文化界庆祝茅盾50诞辰周年的时候,就曾赞誉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张光年同志在1986年纪念茅盾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称他是“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