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所谓圣愚就是对基督盲目炽热的信仰,圣愚人物被看作是一些内心完美而外表丑陋的东正教信徒之类的人物.尽管学术界对于圣愚的准确概念一直保持着不一样的态度,在各种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圣愚”更是常常被理解为“弱智”、“白痴”、“疯子”的形象,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就是圣愚所具有的宗教性质.一般认为,圣愚文化是俄罗斯的本民族文化与拜占庭愚人的古老传统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是一种极具宗教性质的现象.然而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宗教的范畴,并且渗透到俄罗斯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俄罗斯的绘画和文学到俄罗斯的现代电影,我们都能够看见圣愚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对于它的学理辨析将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文学所透露出的宗教精神以及俄罗斯灵魂所蕴藏的复杂质素。  相似文献   

3.
圣愚是俄罗斯历史上一类特殊的基督教徒,对俄国文学的影响巨大。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群魔》中创作了四个性格遇异的圣愚:费拉庞特神父和谢苗·雅可夫列维奇鲜明地反映了作家对19世纪俄国社会中某些伪君子式圣愚的厌恶与否定态度;而莉莎维塔和玛丽娅·列比亚德金娜却得到作家深切的同情,并被赋予神秘而超凡的圣愚智慧,但也并未因此成为“十全十美的人”。  相似文献   

4.
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很大。其作品的圣愚化表明皮利尼亚克“独自看穿一切”的写作态度,作家想要把他看穿的事物表现出来,但这一切又不可能全部言明,于是他使用了圣愚故事式的叙事结构,只有智慧的读者才能够解其深意。皮利尼亚克是难懂的,读他的时候,读者需具有透过表层看穿一切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由圣徒现象衍生出的圣徒题材文学在俄罗斯文学的众多题材类别中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是集俄罗斯民族文化意蕴、宗教情结、道德理想于一身的艺术综合体。俄罗斯圣徒题材文学所负载的价值理想是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审美矫正。它是人类在"现代性"危机中以价值理性对抗工具理性的重要精神资源。作为本题材文学外部表现形式的形象模式和结构模式,艺术地实现了俄罗斯民族追求上帝之真,荣耀上帝事业的伦理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小说"理念的成型与俄罗斯艺术之间存有隐性联系。分析俄罗斯音乐、舞蹈与绘画艺术等对伍尔夫美学探索的影响,不仅可以准确理解伍尔夫艺术追求的来龙去脉,亦可见出俄罗斯艺术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奥勃洛莫夫性格"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的类型之一,它形象地再现了特定文化转型期间,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或是消极避世,以浪漫幻想逃逸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和苦闷。面对日益功利化、市侩化的俄国现代社会,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的"叛逆"斗志和社会实践空间,他们或以消极怠惰,或以耽于幻想的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失望与苦闷,最终成为时代的"多余人"。通过对这一文学"性格"的解析,把握19世纪中期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意识更迭中的尴尬,以及精神逐渐内耗的过程,进而从一个侧面深度解读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惰性"与"幻想"本质。  相似文献   

8.
新俄罗斯文学非严格的理论概念.它是指苏联文化解构到普京执政时代的历史语境之中产生的俄罗斯文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在叙事视角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作家群星璀璨,为世界贡献了许多杰出之作。在跨文化背景下,在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中要注意俄罗斯特有的文化语境与民族特质,例如俄罗斯作家作为社会的良心常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进行创作,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带有圣索菲亚崇拜的特点,而且笔下的人物还效仿基督甘愿去受难,对苦难有特别的审美。为了更好地理解俄罗斯文学作品,还可以根据文学与绘画互文性的特点,通过对绘画的欣赏来诠释某些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当代俄罗斯学界的文学批评家,如杜纳耶夫、叶萨乌洛夫、扎哈罗夫等人通常把宗教性视为俄罗斯文学的首要属性,甚至将诸多文学作品看作是福音书文本的衍生形态。此类文学批评通常以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文学的母题,隐含着借助东正教文化精神与西方文明分庭抗礼的姿态,其内在继承了19世纪霍米亚科夫、梅烈日可夫斯基等人思想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是俄罗斯思想有关“现代性”思索的重要载体,是审美把握这两座城市文化编码的重要途径。它以鲜明的“俄罗斯化”特征,艺术地折射了300年来俄罗斯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关民族性与现代性、信仰与理性、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徘徊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经典",历来的批评家、作家们曾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定义;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观点也远不是一致的。本文对于何谓文学"经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对于文学史的深入了解及相关的阅读经验,列举出若干部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作品并予以扼要阐释,认为这些作品映证了南非作家库切关于文学经典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伊凡·布宁在流亡时期创作的小说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质,通过想象方式的开掘、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挖掘和艺术结构的更新,综合生成了小说文本的"游离"式美学效应,提升了小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空间,开拓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书写领域。在一种普世性意义的层面上,布宁筑构了一条诗意的回廊,从更深层次上推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及民族精神。《奥涅金》是柴科夫斯基歌剧类作品中的杰作,同时也是俄罗斯歌剧史中的一块瑰宝,它既是俄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价值的体现,也是柴科夫斯基本人歌剧审美特点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事实上仍然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这种 本质追问受到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观念价值层面看,该流派的“自足性”文学观是对西方文 艺美学史上那种美和艺术的独立价值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审美不涉利害”到“文艺不涉利害”, 从“文艺的相对独立”到“文学性”所体现的“文艺的绝对独立”,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模式”到“纯 形式”,俄国形式主义将作品变成了一个与作者、读者和现实无关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这种绝对化 的文本崇拜,使文学研究具备合法性、超越性和神圣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有效性、现实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后,中国关注俄苏文学。在译介和接受中,鲁迅与瞿秋白都注意到了果戈里对俄苏“写实”传统的先导意义,并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对其艺术成就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而由于审美趣味和学术视野的不同,鲁迅与翟秋白对果戈里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特点,这反映出他们为中国文学谋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各自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东正教文化基础”课程列入中等教育大纲的要求引起俄罗斯全国轩然大波。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中东正教特点及作用的阐述表明应正确处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正教文化可以走进俄罗斯教育,但要考虑课程的名称、教学的形式及讲授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