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涛 《课外阅读》2011,(7):140-141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普遍性,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社会和家庭同时采取措施,注重对留守儿童家庭及社会环境的改善。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构筑起以学校为中心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民委托当地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针对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家庭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构建留守儿童档案、社会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等方法,可以促进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子敏 《甘肃教育》2014,(5):15-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面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委托监护人监护能力有限的现状,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教师要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移居城市上学的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它与父母进城务工就业而将子女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相对应。从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目前主要以小学生为主;从发展趋势来分析,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工作的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城里居住和上学。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流动儿童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财政、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机会不均等等问题。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家庭教育落后,学校缺乏关怀,辍学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失学儿童。"著名导演田纪珍这句话道出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尴尬,也道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必然性。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生活艰辛。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由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留守儿童问题事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政府、家长、学校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政府要协调城乡发展;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加强亲子间交流;学校要发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管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国城市流动儿童心理现状水平总体低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孤独感(抑郁)倾向性较强、自卑焦虑心理严重;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现状、学校生活现状与城市当地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个方面来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及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产生了个性、品行、学习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校制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据专家介绍,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困绕着学校的教育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分析,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推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发更多人的关注。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占31%,在父母务工后,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为突出,性别也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自卑、交往、情绪问题。政府支持不到位、教育缺失、家庭缺失给儿童的价值观念、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家庭、学校、政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策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帮助其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文章探讨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包括让家庭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慰藉的理想港湾;让学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游戏的天地;社会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和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记者徐光明)我省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建立教育保障机制,减轻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我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流入地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将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工作内容,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加强管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各地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保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质量,我省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可以插班就读、也可以单独设班。学校将进城…  相似文献   

14.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城市调研发现,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管理、在校学习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建议中央设立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实施教育券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各地制订合理的入学标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推广农民工子女学校"国有民办"办学模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支持和监管等。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亲情,已经引起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代养人身心压力增大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和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洪毅 《广西教育》2012,(34):8-8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出现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化现象。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化直接导致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以南宁市柳沙学校为例,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能否成功地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来为自己的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就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然而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作为儿童的思想引导者,教师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围绕情感淡漠、性格孤僻、逆反心理、行为偏差四个不同的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的农民工在务工的同时却无法解决孩子进城就读与生活的问题。几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这些问题还是明显地存在着。很多农民工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代为看管,最终导致了家庭父母与子女长年分隔两地,出现了留守儿童。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希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