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而在以法治国的当今,不管从事哪一种法律职业,都是要运用法律或者依据法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因此,对于将来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学本科生来说,养成归纳、提炼问题的意识、发现新问题的意识和质疑意识非常重要.而要增强问题意识,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和多向思维、批判性思维方式.因而其问题意识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其中法学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引领者;学生应进行多学、多思、多实践的“三多”修炼.  相似文献   

2.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是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一直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于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发展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还有助于培育法律职业群体、净化社会法治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在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贯串于法学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法学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是指相关法律院校在大学校园之外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将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机构作为法律实践基地,供法学专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进行相应法律实践,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从而强化法学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该文以北京联合大学"法学专业丰台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为例,讨论法学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创设背景、建设情况、运行效果以及存在问题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是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对于培育法律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学专业学生中加强法律职业理论教育,对于提高法律专业人才素质,改善我国法治环境,促进我国法治国家的建立都有重要的意义。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关键是要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在法学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全方位引入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更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一)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孙晓楼先生在《法律教育》一书中认为,法律人应当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道德,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首要价值标准。法律职业伦理素养是法学专业  相似文献   

6.
专业双语教学是学生专业精神全面成长过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是他们寻求和实现"生存意义"的过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尤其如此.以此为价值取向,则法学双语教学应定位于法学专业教育.法律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是由大学英语向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过渡的必经桥梁.法学双语教学必须依靠体系化的课程设置,原则上,可以尝试在所有法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具体由各法学院系的现实条件决定.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应秉承大学教育之理念,培养学生大学之素养.毕业论文不仅是大学教育教学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学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综合体现.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就业和升学压力,法学专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大学教育与毕业论文关系着手,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习环节是法学学生提高执业技能和提升职业道德感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但我国现行法学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却有流于形式之嫌,这和当前不舍理的实习模式有较大关系.若能借鉴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使实习过程能以诊所法律教育的形式展开,同时发挥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则可以使法学专业的教学实习环节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 (一)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孙晓楼先生在《法律教育》一书中认为,法律人应当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道德,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首要价值标准。法律职业伦理素养是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人才应比社会一般公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且还要达到其特有的职业伦理标准。孙晓楼先生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作的规划中指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不合乎法律的本质上的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宋汉林 《教育探索》2011,(2):138-139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群体共同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当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效果远不及第二课堂教学的影响深刻,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发挥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增强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促成法律信仰的形成并保持教育效果的连贯和长效.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合理确立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法学专业教学的目标之一。传统的实践形式对于法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法律诊所"虽是美国在50年前兴起的法律课程的教学模式,但是,用这种形式对于我们今天培养法学专业的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无疑也有极好的效果。"法律诊所"是对传统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新乡学院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即是较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卓越法律人才应该是具备卓越法律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且具有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的人才.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及法律职业伦理评价操作性不强的现实困境下,高校法学教育界过于偏重法科学生专业知识的“卓越性”,而忽视了法科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基础性”,如此可能导致法科学生“有才无德”的严重后果.为此,应在高校法学专业中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提升法科学生传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职业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法学是一门职业性的学科,但当前的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主要是理论讲授,无法将其与实践相结合。而就读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生活阅历,对仅是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并不满意,也与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建设目标不符。笔者结合自己的诊所法律教育实践情况,就开放教育中诊所法律教育的问题及如何完善等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法学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下缺乏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对法律职业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如: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内容上的革新,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等;另外构建了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第二课堂",如建立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参加法律援助活动,建立经济法本科教学的实践基地等。  相似文献   

15.
法学专业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以律师的职业要求为基础,这样培养的法律人才将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律师职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职业,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方式要发生侧重点的转移.目前世界上法学教育是三种方式并存,其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紧跟律师业务知识的方法.案例分为普通的案例和疑难案件,其中旨在"触发思考、创造灵感"的案例研习和更接近司法审判与诉讼实务的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更砧近律师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6.
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具有以法学专业知识为主体的多元知识结构、从事法律职业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接受法学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法律职业的选择。法科学生的职业素养,即法律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法律国际化的趋势,法律行业对法科专业人才的素养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职业与医师职业、教师职业、牧师职业一样,都具有强烈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背景。因此,法律职业素养,就是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8.
冷凌 《教育与职业》2012,(36):157-158
模拟法庭作为法学专业教育中的一项实践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作用,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方式、提高职业能力的主要手段,一直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我国,开办法学专业的各个高校几乎都在专业教学中引入了这一手段,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多数院校中的模拟法庭都还是非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很有限.文章将对充分发挥模拟法庭在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重要作用的途径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大学"概念不明,"研究"一语应当是指教育的过程,学术型大学固然是以研究为重,而教学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也需要研究.从职业上说,毕业后从事学术、理论职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是少数,但是研究活动所具有的学理和方法的训练,应当体现在所有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是法学专业学生的愿望,必须实施改革:强化专业意识教育,为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创造条件;转变培养理念,改进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司法考试相适应;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锻炼国家司法考试所需要的法律职业能力;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