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生计资本对青藏高原东缘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参与式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红原县及甘肃省天祝县纯牧区的158户藏族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资料,以可持续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的特点及差异,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两县牧区牧民的生计资本都非常有限,且不均衡,总体上来说都呈现出自然资本丰富,物质资本转化难,人力、社会、金融资本偏低的特征;2两个牧区牧民生计活动多样化水平整体都不高,都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本,生计较为脆弱;3不同地区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红原牧区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显著高于天祝牧区,天祝牧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显著高于红原牧区;牧民生计多样性指数方面天祝地区显著高于红原牧区;4牧民生计资本显著影响着其所采取的生计活动,而不同牧区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选取1998年~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区的鄂温克旗、典型草原区的锡林浩特市以及荒漠草原区的四子王旗三旗市牧民收入的相关数据,以地区牲畜存栏量和猪牛羊肉重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牲畜存栏量和猪牛羊肉重量这两个变量对三种不同草原类型地区牧民的收入影响情况。另外,对2011年~2013年冷季可食牧草储量和冷季适宜载畜量与可利用的草场面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已有的草场面积条件下,牧草的质量影响着载畜的数量,而与载畜量有关的牲畜存栏量和牛羊肉重量是影响一地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时代下,利用“互联网+”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自然、物质、金融、社会、人力和心理6个资本维度测度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互联网、农地流转影响可持续生计的内在机制,并验证了互联网对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通过社会嵌入机制和推动电子商务促进农地流转(转入和转出);互联网通过推动家庭农地转入进而提高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互联网、农地转入显著促进可持续生计能力中人力、金融和心理资本的存量积累,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和农地转入对教育水平和可持续生计水平不同的家庭影响效果各异;互联网推动农地转出促进农户即期收入增加。最后提出建议,应加强农地交易市场的互联网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优化农户生计资本配置;差异化施策,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以成都和苏州两个地区为实证,调查7个乡镇35个村的644户乡村家庭,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生计禀赋对农户参与补偿政策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成都受访农户的自然资本及物质资本有相对优势、生计资产高于苏州农户,但苏州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均较成都农户有优势。成都及苏州农户家庭的综合禀赋均与政策成效感知评价呈负相关关系,且苏州农户在政策满意度及政策激励其参与农田管护及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感知评价均高于成都农户;(2)从生计禀赋综合评价值看,非农经营户(0.3084)兼业经营户(0.3013)农业经营户(0.3008),农业经营户的自然资本丰裕,非农经营户的金融资本较丰富。在补偿政策成效的评价值上,兼业经营户(0.1506)非农经营户(0.1364)农业经营户(0.1321),且自然资本丰裕度正向提升非农及兼业农户的补偿政策满意度,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农业经营户的农田管护激励性;(3)苏州农户感知政策效应的关键生计指标依次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则依次影响成都农户的政策满意度及农业生产积极性。建议根据农户家庭的资源禀赋情况采取适宜措施,促进农田保护补偿政策效率改进及提升。  相似文献   

5.
谢晋  蔡银莺 《资源科学》2016,38(11):2082-2094
以成都和苏州两个地区为实证,调查7个乡镇35个村的644户乡村家庭,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生计禀赋对农户参与补偿政策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成都受访农户的自然资本及物质资本有相对优势、生计资产高于苏州农户,但苏州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均较成都农户有优势。成都及苏州农户家庭的综合禀赋均与政策成效感知评价呈负相关关系,且苏州农户在政策满意度及政策激励其参与农田管护及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感知评价均高于成都农户;②从生计禀赋综合评价值看,非农经营户(0.3084)>兼业经营户(0.3013)>农业经营户(0.3008),农业经营户的自然资本丰裕,非农经营户的金融资本较丰富。在补偿政策成效的评价值上,兼业经营户(0.1506)>非农经营户(0.1364)>农业经营户(0.1321),且自然资本丰裕度正向提升非农及兼业农户的补偿政策满意度,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农业经营户的农田管护激励性;③苏州农户感知政策效应的关键生计指标依次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则依次影响成都农户的政策满意度及农业生产积极性。建议根据农户家庭的资源禀赋情况采取适宜措施,促进农田保护补偿政策效率改进及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过去,由于地域辽阔,牧业经济发展落后,青海地区的牧民们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牧区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和牧畜作价归户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牧业经营体制。在此过程中,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也在牧区各地推广开展,定居放牧成为"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实行草原承包改革之前,全省牧区牧民家庭中实现定居放牧的比例不到总户数的10%,尤其是在气候冷、海拔高的玉树、果洛  相似文献   

7.
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构建了资本禀赋影响牧民减畜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同时,利用对内蒙古372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意愿及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研究区牧民减畜意愿不高,减畜规模整体较低,仅49.731%表示愿意减畜,且平均减畜规模为59.717只羊,仅占达到草畜平衡标准户均应减规模(122.568只羊单位)的48.721%,仍存在较大的减畜空间。② 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行为影响显著。其中,经济资本中家庭收入和牲畜数量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草场面积对减畜意愿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资本中蒙古族、文化程度分别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资本中人际信任、人际网络和互惠规范对牧民减畜意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道德约束对牧民减畜的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③ 政府补贴与草原生态认知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构建了资本禀赋影响牧民减畜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同时,利用对内蒙古372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意愿及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研究区牧民减畜意愿不高,减畜规模整体较低,仅49.731%表示愿意减畜,且平均减畜规模为59.717只羊,仅占达到草畜平衡标准户均应减规模(122.568只羊单位)的48.721%,仍存在较大的减畜空间。②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行为影响显著。其中,经济资本中家庭收入和牲畜数量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草场面积对减畜意愿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资本中蒙古族、文化程度分别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资本中人际信任、人际网络和互惠规范对牧民减畜意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道德约束对牧民减畜的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③政府补贴与草原生态认知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红原县为例,研究在牧民定居背景下牧民生计方式的新发展,探寻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调查的手段,调查了红原地区牧民目前采取的几种新的生计方式:一部分人开始部分性的或者全部脱离牧业生产,另一部分继续从事畜牧生产的则在向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当地牧民在牧民定居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方式的变化。文章指出当地脱离牧业生产的新生计方式的发展主要依托还在于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发展尚未达到相当的规模;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当地的经济发展应该向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与当地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其他产业,促进脱离牧业生产人员经济增收。  相似文献   

10.
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对2001年~2014年的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2003年~2014年的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镶黄旗牧民人均纯收入与锡林郭勒盟其余8个纯牧业旗县的横向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在这几项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总结得出有效制约牧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牧民在市场上博弈力量不足;融资困难、额度较小;工资性收入较少。为促进牧民稳定、持续增收,建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适度发展牧区非正规金融,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进一步优化牧区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生态保护工程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民是生态工程的参与者和受影响者,其对生态工程成效的评价、对未来生态工程措施的选择倾向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从内蒙古生态工程项目政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了1995年至2010年来农牧民生产生活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以及鄂尔多斯三个地区的农牧户家庭拥有耕地均大量减少,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投入增加,总体呈现"减产、提效、增收"趋势,其中呼伦贝尔地区以牧业为主,锡林郭勒地区农牧并重,而鄂尔多斯地区牧户减少,打工人口比重增加;食物消费整体上向结构多元化、营养均衡化发展,肉类消费倾向有所不同,与各地区民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家畜干粪的用量正在减少,煤炭、天然气以及电等便捷能源消费逐渐增多。其中,呼伦贝尔地区干粪消费比重仍然很大,锡林郭勒地区秸秆、薪柴消费比重较大,鄂尔多斯地区以煤炭消费为主;农牧民意愿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鄂尔多斯地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满意度水平与户均收入高低成正比关系;三个地区多数农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牲畜养殖抱消极态度,且其下一代倾向于脱离农牧业生产生活、移居至城市。  相似文献   

12.
2013年,中科院启动实施了西藏区域创新集群建设重点任务——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西藏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回顾了项目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阐明了科研机构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念转变、市场导向、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机整合,突破畜牧业饲草短缺瓶颈,大力推进农牧结合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拓宽西藏农牧民增收渠道、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钱琛  邵砾群  王帅  张会  陈海滨 《资源科学》2021,43(2):269-279
草地租赁是中国牧区草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探讨影响牧户草地租赁行为的因素,健全和完善草地租赁市场,对于维持草原生态平衡、提高牧户收入、促进牧区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青海省门源县4个村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牧户社会网络,以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指标,代替传统的个体社会资本指标,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  相似文献   

15.
生态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解决首都北京的生态问题、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不能仅局限于北京市所辖范围,必须从更大的生态区域上进行考虑,这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也正因为此,“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被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本文基于生态区域的完整性、差异性和空间可度量性,提出了首都生态圈的概念内涵和划定思路;在系统分析北京生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确定了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风沙侵袭三个主要外源性生态问题,构建了包括水源供给、大气污染防治和风沙防御在内的首都生态圈范围划定的关键指标;结合行政区域界线,划出了首都生态圈的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分区县,内蒙古的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部分地区,山西省的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和吕梁市的部分区县,总面积约34.91万km2,涉及到196个县(区、市);从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资源禀赋两方面,对首都生态圈的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洮儿河流域属于科尔沁草原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广阔,类型多样,可划分为5个类群。草地植物种类丰富,生产力较高,是内蒙古东部及兴安盟的重要牧业生产基地。目前,该流域草地有些还未能开发利用,有些还利用不充分。这里良好的自然条件,可建立若干优良人工草地。经统计表明,该地区发展畜牧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其资源优势,加速以牧业为重点的农牧林业经济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畜禽良种的选育与培育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育种经验,对比国内外的育种模式,得出畜禽种业发展的运行机理是在客体要素约束下相关利益主体多目标行为决策整合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困境,为提升我国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培育与发展育种主体、整合服务资源、优化育种模式和完善健全制度标准体系4个方面探寻出适合我国畜禽种业有效运行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 生产方式亟须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蒙古草原由于长期以来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近50年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草原畜牧业的成本效益核算,表明内蒙古草原生态上的不可持续性已经造成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生态损失远远大于经济贡献.因此其落后的以放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必须进行彻底改变,天然草原禁牧,发挥其生态功能,而以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开拓现代化的畜牧业增长方式是草原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