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在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后,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并因此被错划为右派。  相似文献   

2.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丈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但在客观论的片面认识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3.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自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的关注。评论界对它的解读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说刚发表时,特定时代的文艺政策和文学大环境的限制使得大多数批评家都把它解读为对官僚主义的批评。到了新时期,对小说的评析终于有了新的思路和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从心理角度、成长角度来解读它。面对多年来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阐释,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再解读:“新来”和“青年人”所包含的意义,作者的时间点设置,以及小说中重复出现的意象——春。多次的解读再一次证明了小说细节描写的功力和对多重阐释空间的预留,也让这篇小说不断沉淀新的内容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至今已六十年。每个时期的解读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从"毒草"转为"鲜花"绽放,在历史的轮换中呈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迹。  相似文献   

5.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在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后,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并因此被错划为右派。主题思想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描写和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斗争的正面典型,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相似文献   

6.
“成长”是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一个年轻人的心灵和精神在社会规范下的成长这一事实,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1、小说题目新解小说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时,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来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及其他集子时,作者又将其改为原题。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里也用的原题。可见王蒙用这个题名有他的用意。两个题目的逻辑重音不同,作者的题目放在“年轻人”上,而改题是“新来的”。这样就牵涉到小说的视角问题。前者是内部视角《尽管是第三人称,但小说的基点是在林震身上,以林震为视角的》,在审美品格上,标明了小说的表现性,而主要不是生活写实。后…  相似文献   

8.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相反、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9.
1956年,21岁的青年作家王蒙写作并发表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发表在当时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学杂志、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从民文渤9月号上,尽管不是头题,也已经显示出这篇作品在当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从广义修辞学角度阐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批评话语:在语词层面,“真实”、“不真实”、“歪曲”构建了批评主体的精神世界;在语句层面,“反诘句”、“否定句”突显了批评的话语方式;在语篇层面,政治标准、教育功能、党性立场推动了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本文亦在阐释,在特定的修辞语境中,批评话语如何参与了批评文本和话语主体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对于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来说,"党的官僚化和知识分子的贵族化"是后革命中国的最大焦虑。在毛泽东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理论视野中,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后革命时代的政治焦虑。一方面,小说以"反官僚主义"的艺术姿态触动了当时人们敏感的政治神经,与毛泽东建国以来"反官僚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契合。另一方面,王蒙的小说原意对"小资产阶级狂热"也有着自觉的拒斥。这一"革命"的文本招致"反右"批判的命运,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小说的改写、批评生态及"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历史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思想主题、情节模式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丁玲的《在医院中》和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论述了它们的差异性。从而论证了它们的现代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地位,并且对于它们曾经遭遇错误批判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脱胎于1965年的“百花时代”,这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及由此带来的困惑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读阅读所得到的所指可能与本意向性完全不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有些词语,让读疑窦丛生,可能导致把刘世吾与聪敏、林震与野心、韩常新与可怜联系起来,因而重写出全新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秦兆阳出台了多项计划,其中包括《〈人民文学〉改进计划要点》等,对以往《人民文学》办刊经验进行了刷新,展现出明显的“革新”色彩。从秦兆阳“编者的话”(共9期),能看出他对具体作品的鲜明态度。对每部作品,秦兆阳都作出点评,寄寓了他对当时小说的“评价”和“引导”。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修改事件中,秦兆阳与王蒙产生了“错位”。秦兆阳修改时,力图让林震复杂,但他的意图却很简单。秦兆阳的“抗辩”,表现出一定勇气,与其倡导的“干预生活”形成互文。  相似文献   

16.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艺思想的活跃也带来了文学创作的春天,作家们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纷纷干预生活,挖掘生活的本质,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例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的《改选》等。  相似文献   

17.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 ,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 ,相反 ,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 ,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关于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评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反官僚主义小说"的问题小说、"青春体"的成长小说、刘世吾与林震的关系及其他。这部小说的评论以及由此展开的争论和评价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当代文学的信息进而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思潮发展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9,(7):56-58,109
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京。1953年创作长篇日、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杀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在伊梨》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  相似文献   

20.
王蒙的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部大胆干预生活,表现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作品.有人在分析这部作品时写道:“林震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文艺中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熏陶,怀着‘干预生活’的热情来到了区委组织部,渴望象娜斯佳那样在与保守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建立功勋”.①这个分析看似有根据、有道理,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这部小说时,就很容易发现上述分析只抓住了现象,而未能深入到作品的深层世界去把握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