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2.
让“妄想”变成现实 读中学时,曾经有同学问小鹏:“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他说要做一个职业旅行者。同学听罢哈哈大笑起来,说:“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一个职业昵?你这是妄想,做梦。”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教育工作,风风火火27年了。在这当中,有许多事情令人难以忘怀。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低年级同学自己召开的一次家长会。事情还得从上学期谈起。期末临近了,我们二年级一班照例又要召开家长会。我正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无意中发现学生们在私下议论着什么。没过多久,几个学生干部找到我说:“老师,这次家长会让我们开行吗?”对这突如其来的请求,我很惊讶地问他们:“为什么要自己开家长会,你们是怎么想的?”我的意思是你们能行吗?班长赵一飞说:“每次家长会都是您自己讲,口干舌燥,多累呀!”其他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老…  相似文献   

4.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5.
成长日记     
女儿回家后,书包一丢,问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有成长日记,我有没有?”老婆正在切菜,想了想说:“有的,你要这东西干什么?”女儿说:“老师布置的任务,让我们在家里读读自己的成长日志,体会父母的辛劳,明天要写作文。”老婆笑笑:“这个任务布置得好,等我炒完菜,就找出来给你读。”  相似文献   

6.
陈静 《湖南教育》2006,(10):38-38
一开课,我让学生欣赏动物世界中父母关爱儿女的几组镜头,问学生:“你想说点什么?”孩子们有的说:“燕子妈妈把捉到的虫子都给小燕子吃,燕子妈妈很喜欢小燕子。”有的说:“河马爸爸教小河马游泳,河马爸爸也很爱小河马。”有的说:“羊妈妈保护小羊,和大灰狼打架,羊妈妈很爱小羊。”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 铃声响后,姜老师拿着地球仪刚跨入教室,班上的同学朱某就脱口而出:“这是什么球呀?”姜老师说:“地球仪,以后请举手提问。”姜老师转身板书时,又响起同学朱某的声音:“要不要做笔记呀?”姜老师转过身来说:“当然要做笔记。我不是说要举手吗?”“我举手时,你没看见呀。”  相似文献   

8.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长期以来学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两大课题。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教读《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她板书课题后就问学生:“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你们反对什么?”学生回答:“我反对家长独裁;我反对题海战术;我反对老师罚同学抄作业;……”又问:“你们为什么要反对这些?”学生被难住了,于是转入课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天、小蜗牛正在草地上爬着,一只燕子飞过来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小蜗牛想:春天来了吗?我怎么感觉不到呢? “燕子姐姐,你带我到天上去看看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行吗?”小蜗牛请求地对燕子说。 燕子想了想说:“好,我会想办法帮助你的。” 过了一会儿,燕子姐姐衔着一个“燕窝巢”飞下来,还叫来了她的同伴。“小蜗牛你进去吧,我们把你带上天去看看美丽的春天。”说完,燕子帮助小蜗牛进了窝巢,就这样,燕子姐姐们一起用嘴衔住那个装着小蜗牛的窝飞上天了。 飞呀飞,飞过森林,小蜗牛探出头来尖叫:“‘哟!原来春天是身穿…  相似文献   

10.
在备《快乐王子》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此时,你最想对王子或燕子说点什么?既想以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王子形象的认识,又想让学生理解“快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在读题、审题中加强读、说训练民族学生在读说训练方面受母语干扰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读、说训练,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读、说的愿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题目。因为“种”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在哪一课中还学过?这样不仅巩固了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还在说话训练中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读一遍题目,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很想看看蒲公英的样子,根据学生的愿望,教师随即拿蒲公英的标本,指导学生观察,对处在…  相似文献   

12.
趣味词     
A Piece of Cake同学们,你们知道“a piece of cake”的意思吗?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初到美国的人,不懂英文,所以他就每天去语言学校学习英文。有一天,在休息时,他问一个同学他没听懂的问题,之后他对同学说:“Thank you very much.”那位同学回答说:“You are welcome.It's a piece of cake.”他听了后心里想:美国确实是一个金钱社会,做什么事情都要报酬。于是他说:“我今天没带蛋糕,饼干行不行?  相似文献   

13.
一次试教     
一次试教袁微子第二节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两段.现在咱们再学下去。先请一位同学往下念,谁来念呢?生:(读,从“过了一星期”到“……神经学”)师:停,刚刚学习了两段。大家学习鲁迅的文章,要懂得该怎么来读,现在咱们来看这一段。这一段想让同学自己来读一读,读...  相似文献   

14.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问我们:“你们有什么梦想?”那时我们都是10岁左右的农村孩子,对“梦想”这个词还很陌生。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什么是梦想。老师又补充了一句:“长大后你们想干什么?”这回大家踊跃起来,有的说想做警察,有的说想做科学家,有的说想做老师。轮到班里一个叫周强的同学,他说:“我想做一个神通广大的农民。”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止住大家的笑声.问他:“你为什么想做一个农民?”周强说:“我看爸爸种地太累了,所以想长大后帮他,让他清闲一些。”老师点点头,  相似文献   

15.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学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强调了“让学生充分地读”的重要性。那什么是“充分地读”呢?我认为,充分地读既指要多读,反复地读,也包含有尽情尽兴地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礼物     
武黎蕾 《教育文汇》2013,(20):26-26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写留言,传来一声“报告”。我没顾得上抬头,习惯性地说了声“进来”,边写边不经意地问:“有什么事吗?”他没有回答。我一抬头,是小调皮A同学。他低着头,搓着手,好像不好意思说出来。我追问道:“怎么啦?”他紧张地看着我,挺直了身子像下了好大决心似的,半晌才说:“班主任,我想向您要个礼物。”我笑着问:“你想让老师送什么礼物,可别太贵啦!”  相似文献   

18.
燕子姐姐:我班上的同学特别喜欢买门口小摊上的东西,老师说了好多遍不要去买,他们还是会偷偷去,还让我给他们保密。我想告诉老师以便制止他们,又怕他们以后孤立我,说我爱打“小报告”。燕子姐姐,你帮我出个主意吧。玉山县双明小学六(5)班周淇周淇同学:姐姐在心里为你喝彩,因为你是一个特别为同学着想的人。我的意见是:首先,你应该为同学保密,但同时,你又要让他们意识到小摊的东西往往不卫生、不安全,使他们自觉地不再去买。那么想什么办法呢?你呀,可以给班主任提个建议,开一个主题班会,专门围绕花钱买小摊上商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角色转变,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帮助者,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在合作中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学、乐学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尝试进行师生合作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共读”策略,达成教学的目的。一、师生共读标点,感受文本内涵 一个优秀的作者善于通过有限的文字传递深刻的思想,这体现在文字使用上的精准,字字珠玑,甚至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不同的标点符号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在文本中,巧妙地使用标点,能达到准确地传递思想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针对文本中使用的准确、巧妙的标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陪着孩子们共同发现这些标点的深意,巧妙使用的手法。例如,《井》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离得多远!多远!……它有多深?多深?”学生在品读时,发现了两个不同的符号。他们想为什么不都用问号,或者感叹号呢?我指导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感受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星星离得太远了,所以作者发出的是表达对距离的感叹;而对于幽幽的水井,作者产生的是疑问,不可能是感叹它的深度。”我说:“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有四个‘多’字。我想知道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学生再读时,理解了前两个“多”表达的是感叹,有“多么”的意思;而后两个“多”是一种疑问,应该是问“多少”深。  相似文献   

20.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猜谜语:“弯弯树,弯弯藤,藤上结着水晶铃。”学生猜出是葡萄后,我问:“你们知道哪里的葡萄最有名?”这样就引出了课题。我让学生先看课本上的插图,凭借插图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然后,我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第一自然段时,我说:“同学们,我们去葡萄沟看看吧,葡萄沟在哪里?那里出产什么水果呢?让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我用灯片指导学生弄清“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