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研究主题,对2000年以来中美官方以西藏为主题发布的政治话语进行修辞分析。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官方对周年纪念的诠释,在纪念日的命名、隐喻的运用、话语的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官方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农奴解放话语与美国官方以信仰自由为主线的被迫出走话语的对抗。西藏主题在西方以与中国几乎完全对抗的解读方式而流行,其修辞意义在于,所谓自由、信仰和被迫出走在西方具有相比于经济发展更为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而中国的农奴在西方的历史上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概念指向。  相似文献   

2.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22,(2):4-5
<正>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打造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我国新闻学术界的当务之急。实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构建上的突破,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思路非常关键。第一,比较中西新闻学话语体系差异。中国特色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在话语体系上有诸多差异。在功能定位上,中国特色新闻学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西方新闻学强调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是形塑政治沟通场域中权力关系的结构性要素。数字技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与社会分层系统表现出复杂的相互关系。要理解今天的政治沟通,对数字技术与社会分层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必要前提,本研究通过“数字分层”这一核心概念,以中国为具体观照对象,试图明晰当下中国政治沟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如何做出回应提供思路。研究认为,数字分层情境下政治沟通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社会阶层间数字沟通机会和能力的不平等、社会上层和中层对下层和底层的话语抑制以及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对话”难题。本研究提出的相应解决思路在于增进和提升社会下层和底层的数字沟通机会及能力、增进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数字沟通以及促进不同社会阶层间良好的线下沟通。  相似文献   

4.
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致力于考察“信息”概念的话语变迁。在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那里,信息是一个用来研究信道传输能力的工程学概念;到了西方传播学中,信息概念更多与效果研究联系起来;在中国当代新闻学中,信息概念开始成为新闻的“本体”和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漂移和折变过程隐现了“科学主义”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强势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彭剑 《编辑之友》2021,(1):66-69,80
政治传播话语是我国历经宣传话语阶段、政治宣传阶段之后进入新政治话语阶段出现的一个概念,还未获得明确的阐释和共识.对此,文章通过对话语、政治与传播关系的研究,厘清政治传播话语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交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话语创新表达面临的竞争及出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以“政治传播”为题目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十年来中国政治传播发文量较多,优质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政治传播正处在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政治传播的热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发现,政治传播研究内容聚焦于理论层、路径层和效应层。当前,中国政治传播存在理论深度和学理性不足、研究内容与问题意识不够、学术话语影响力较弱的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凝聚传播合力,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提升中国政治传播的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与大国地位相差甚远,尤其是政治传播大多受到西方社会的抵制.外交演讲是政治话语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权威性备受国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并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塑造国家形象、传达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演讲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概括当前对外传播中政治话语方式的特点,并基于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尝试性提出转变政治话语方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观其 《青年记者》2007,(13):78-78
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政治人物的“可爱”,是颇有些不同的。中国的政治人物因可敬而“可爱”,西方的政治人物因可怜而“可爱”。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某些误译、误用西方传播学概念的现象,直接干扰了学界的正常学术思维。频繁使用“算法”,曲解智媒数据运算程序的规则,遮掩了智媒制作和输出信息的机制。不了解西方新概念产生的背景,广泛使用“新闻生产”“内容生产”,又落入西方话语骗局的圈套,显露出种种“文盲”话语的憨态。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1,(12):23-40
概念不仅使事物产生意义,也打开和创造感知空间,重构世界。谣言概念的滥用及其与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假新闻等概念的混用,加剧了危机时期公共话语的混乱和撕裂。本文试图廓清不同文化语境中谣言等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文语境中的"谣言"概念具有独特的文化与政治背景,抵御了现代西方传播概念的影响,成为一个"反潮流"的概念。和全球普遍使用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等概念细分化对象不同,谣言概念的模糊性将许多网民日常行为道德化甚至入罪。谣言对制造者和传播者主观恶意的强调与社交媒体时代的误导信息概念有较大重叠,可保留其在特殊历史沉淀下的负面意涵;同时以中性的"传言"对应英文的"rumor",从而将公共话语中未经官方证实却不具恶意的部分纳入后者,重新建构言说对象。将中国的概念与全球相关概念连接,谨慎使用"谣言"概念并以去道德、去政治的"传言"代之,有利于公众正常表达的非罪化。  相似文献   

11.
政治的中介化是近来媒体与政治关系研究的重点,但运用这个概念的学者多强调大众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技术和手段在政治传播领域中地位的变化,并未深入体察新闻话语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基于对相关概念的辨析,新闻话语形成的历史回顾,和国情咨文讲话媒体报道的个案分析,本文认为新闻话语的形成以及对政治话语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对政治的诠释)才是中介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且至今也是媒体对政治发挥影响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新闻自由主义观念诞生于西方,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持续的中国化改造。在当代中国,新闻自由观念已呈现出与西方迥异的内涵解读,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土壤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13.
新闻自由主义观念诞生于西方,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持续的中国化改造。在当代中国,新闻自由观念已呈现出与西方迥异的内涵解读,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土壤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精神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4,(11):M0001-M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体现“中国精神”。那么,如何把握“中国精神”呢?在我看来,在今天讲“中国精神”是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的: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政治连同其理想,都似乎变成了滑稽的东西;好像只要谈论社会主义文化魅力就是自说白话,就是虚无缥缈;而中国作为全球最火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仅有能力创造一种更加合理和公平的社会体制,也必须有能力重新唤起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瑛  阮青 《青年记者》2016,(36):58-60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话语权力理论,指出话语不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更是权力的载体,人能够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①权力话语理论对后现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制造着“西方话语”,传播着“国际话语”,垄断了国际话语传播领域.用“西方话语”体系传播和解释“中国话语”的结果,是中国在国际上患了“失语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是一对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从西方引进之后,中国学者对它们的涵义、特征、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政治传播的互动性推动个体政治社会化,其功能性促进社会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过程即政治传播的过程,二者具有同一性和同步性。政治社会化程度反过来要求政治传播与其高度匹配。  相似文献   

17.
陈先红  李旺传 《新闻春秋》2021,(3):54-70,78
本文以政治公共关系的概念、历史和议题为研究视角,对2000-2020年西方学术期刊发表的265篇相关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聚焦政治公共关系史、政治公共关系话语分析、政府公共关系、政治竞选、政府与媒体关系、总统政治公共关系等核心议题,勾勒出西方政治公共关系的主要知识图谱,提供有关政治公共关系研究的全面理解.本文作为国内学界了...  相似文献   

18.
李玉洁 《现代传播》2019,(10):63-66
对自然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生态环境危机就其根源和本质来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因此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考察环境传播及其话语实践创新具有深意.当前环境危机的根源,是话语思想的“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征服自然、经济理性、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与生态环境的不可兼容性,环境危机的解决要求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追求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构建起来的绿色政治哲学.而依赖“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一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价值导向建立起来的传统环境传播也需要反思、重释乃至新构.突破“危机学科”思维定位与“风险、冲突、抗争”的话语范式,拓展至一个超越环境问题本身的更大的认知维度和外在语境,在新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从话语思想、话语价值、话语形态、话语修辞、话语传播多个维度追求话语实践创新,以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共存的“多元价值平衡与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政治层面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到2015年的媒体影像实践,“中国梦”的话语形态已经从政治话语慢慢演变成媒介话语甚至民间话语热议的话题。影像宣传话语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未来媒介实践的指导意义,以“中国梦”的影像实践为范例开展影像宣传话语转型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