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海军 《教书育人》2006,(11):16-17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支出正逐年有所提高,在一些大学中“超前消费”热潮也在悄然兴起,据笔者了解,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俨然已高于普通的上班族,最高消费者每年竞达2万元。为了买手提电脑同时向10多人借钱,到银行借贷不是因为生活难以维持,而是要买最时尚的手机。超前消费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学校中,对我们的教育敲起了警钟。  相似文献   

2.
广告作为商业社会的一种宣传手段,在产品的营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摩托罗拉两则平面广告的图形对比与拼贴,色彩运用,手机广告文化分解读,分析厂家如何通过其广告创意达到其产品诉求。  相似文献   

3.
iPhone作为一种相对高端的美国手机品牌抢占了国内大量市场,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iPhone使用者的比例更是激增,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基于符号消费的基本理论,分析苹果手机在大学生中风靡的原因,反思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杂志、手机网络和触摸媒体等"新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大学生中呈现出网络文化消费经常化、需求多元化和消费娱乐化等网络文化消费误区。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合理利用网络和提高文化鉴赏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对促进其健康成长,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将对一生的品德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大学里倡导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西某高校学生的手机消费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揭示了当前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的一些特点。大学生手机"热"的背后是大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理性追求的结果,同时大学校园手机"热"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予以充分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7.
拥有一款优质品牌的手机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炫耀时尚潮流的资本。"iPhone热"的兴起便在这种消费文化环境中应运而生。iPhone所代表时尚符号的文化意义和区隔效应,由产品产生的消费行为的文化意义、产品品牌所构筑的时尚产业和产品具有的霸权性质三个方面构成,这也是iPhone所隐含的符号价值和潜在消费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化消费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消费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人们所关注,而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文化消费与精神活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文化消费的理论上要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在实践中要积极加以引导,对保证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提高文化消费质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手机作为目前我国通信消费中最活跃的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及业界的关注与青睐。国内手机市场在去年1.19亿万部销售规模的基础上仍以两位数的速度攀升,中国依然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手机市场。 截至到2007年6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亿万户,新增用户4026.6万户,在快速发展的数据后面,揭示了市场的变化特征,手机市场下一步发展的端倪已经凸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讨论媒体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的必要社会条件。媒体文化对社会消费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购买和消费、生活方式消费的组织和引导以及开辟新的生活风尚所需的消费领域。  相似文献   

11.
支付方式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通过理论分析发现,移动支付的支付流程更加便捷,能够缓解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支付时存在"心理账户"效应,因此移动支付可增加居民消费。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移动支付和可支配收入能够显著增加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受到短期冲击后,能够较快地回归长期均衡状态;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移动支付变动和生存型消费变动互为因果关系,移动支付变动只能单向引起发展型消费的变动。因此,可以从提高移动支付普及率、鼓励移动支付技术创新、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发挥移动支付对于消费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高校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率的提高,由于手机而引发的校园短信文化也逐渐成为高校具有明显青年特色的文化的风景线.本文试着对手机文化的内容、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来应对各种社会诱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对手机短信的热衷让世人关注,在技术和经济因素背后,中国手机短信的盛行还有着传统民族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着转型期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五种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手机具有与其他传播媒体不同的特点,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乃至整个世界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手机媒体的概念、手机媒体文化、手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手机媒体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国内关于手机媒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相对客观、系统地梳理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研究重点,手机媒体是师生喜爱的新型宣传载体,将二者相结合,可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基于GPRS MODEM技术,构建彩信、短信平台,并基于Mobileweb技术。构建手机网站,该项设计既保证了校园文化宣传的主动性,又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能够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建言献策。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文献分析入手,分析了目前跨平台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现状,概述了主流跨平台开发工具PhoneGap的运行机制,并总结了跨平台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要点。最后通过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跨平台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过程,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实状况以及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大学生手机使用对其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作用,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大学生手机使用问卷对154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技术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现:(1)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手机用户的行列,成为"手机世代";(2)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处于中等水平,受物质主义的影响不是特别强烈;(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具有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研究对现实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Nowadays,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media on campus. In order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we should completely realiz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mobile phone.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ublic side effects, which the mobile phone brings into campus. Eventually,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to effectively construct a campus supervision system on mobile phone media.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孤独的基本特点、大学生手机使用对其孤独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使用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5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技术和相关分析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发现:(1)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加入了手机用户的行列,成为"手机世代";(2)大学生的整体孤独程度较低,他们的社会孤独倾向尤其不明显;(3)手机媒体使用对降低大学生孤独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合理使用手机,增强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