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开发课程,包括中小学课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内涵开发,创建中小学课程"一核三维"目标,开发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专门课程;二是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实施课程,包括创设激励创新的教育环境,采用激励创新的教与学方式,形成激发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语文活动性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为目标的课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下面从四方面谈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冲培养的关系。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品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一、走进大自然,培养学习兴趣品德课是基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课堂固然重要,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但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基本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强调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设置这门课程,其主旨就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的产生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追求课程综合化的现实需要,可谓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对科学的学习中,你学会通过试验和误差来处理问题,养成一种独创精神和自由探索精神,这比科学本身的价值更巨大。——费恩曼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无疑没有思考就没有学生本体,因此,思考是学习的前提。科学课程中关于研究事物的过程、方法等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需要学生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课程是近些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它是学校课程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 ,它是开放的生成性的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之中。那么 ,研究型课程与学科课有哪里些异同点 ?为什么开设研究型课程 ?笔者根据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评价及师生关系几个方面 ,阐述异同点。一、研究型课程…  相似文献   

7.
活动课程是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设置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最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其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让学生的个体素质有了很大的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改革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服务学习课程,是以社区真正需要的具体服务的活动为取向,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参与,关注学生服务后的反思,增强学生公民责任,社区服务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一门独特的反规范课程[1]。服务学习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公民教育课程,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我国大陆也已进行实践。研究表明,服务学习课程是一种有效的公民教育方法。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以传授公民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公民参与能力为明确的公民教育目标;服务学习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宽容与妥协精神以及独立精神等公民精神;服务学习课程的评价强调大学生以公民的方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随着改革的推进,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在中小学课程改革领域  相似文献   

10.
刘星 《职教通讯》2019,(10):38-43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一种精神,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发展理念,一种传承品质。因此,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时代之需、学前教育发展之需,也是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德国的工匠精神培育,源于其“双元制”的特色课程建设,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经验,对于贵州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红梅 《职业技术》2006,(12):74-74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实用教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课程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对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技能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利用其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文章从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追求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基本内容的非学科性课程。开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2012,(Z1):64-67
聚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课程设计思路: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型课程的目标和特色 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发现、探究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南选题.自主研究和自南创造”,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6.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需更多地结合时代元素以及新精神、新理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卓越品质和创新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首先对职业规划课程以及工匠精神进行阐释,其次探究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最后就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出策略。文章还指出需要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载体,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自我认知测试、实践性培养、构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质量的提升,以期促使学生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实现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认识 1.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自身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认知、理解和感悟的一种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  相似文献   

18.
黎国芳 《大学教育》2023,(7):79-81+88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工匠精神。英语教学法是培养准英语教师的一门关键课程,将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该课程符合时代、社会以及准教师的培养需求。在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合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元素,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师配置,从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引导学生认知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领悟工匠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质,以达到提升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教师。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效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任课教师在这方面认识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合理性密切相关。在认识上,如何理解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其构成要素是开创教学新局面的关键。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根本。 本文以新编化工设备概论(以下简称化设)这门课程为例,探索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潜在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文化不仅是构成潜在课程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潜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科学开发,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