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物背景伽西莫多是法国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一号主人公。这部小说,有的翻译为《钟楼怪人》,"怪人"指的就是他。《巴黎圣母院》问世于1831年,是作家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以15世纪的法国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敲钟怪人  相似文献   

2.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雨果的长篇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著作之一。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巴黎圣母院》带有《圣经》中的一些文学元素,本文将从替罪羊形象、U形叙事结构、爱与救赎主题以及善与恶的主题着手,探析小说中的圣经文学元素。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其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纯粹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圣洁形象,以及外丑内美的卡西莫多,成为法国小说中独一无二的灵魂丰碑。本文将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进行深入发掘,并对雨果的审美意识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感受与认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巴黎圣母院》主题辩蒲丽田《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是什么?报刊发表的有关论文,几乎都用“反封建”三个字来概括。这个概括不无道理。但是,它是准确而深刻的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看看作者在小说“原序”中说的话吧!当作者在研究巴黎圣母院时,“在两座塔楼之...  相似文献   

5.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的角度,分析建筑艺术在小说中的表现.从主要人物卡西莫多和孚诺洛的分析中展示建筑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从建筑艺术角度的分析,使《巴黎圣母院》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保尔·瓦莱里是20世纪的一位大诗人、大批评家,他说:"随着波德莱尔,法国诗歌终于走出了国界。"号称法国第一诗人的维克多·雨果当时在法国之外并不以诗知名,而首先是被当做一位小说家的。雨果的小说很多,例如《巴黎圣母院》《悲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相似文献   

8.
冲突艺术美是重要的文艺美学形态,雨果的长篇小说充分表现了冲突艺术美.《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经典的三部长篇小说,在这三部小说中作者用三种冲突给审美鉴赏者带来全新体验,给读者带来理性与感性、品味与直觉和逻辑与经验的思考.本文重点分析雨果这三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冲突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沈毅 《阅读与鉴赏》2007,(12):58-60,80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相似文献   

10.
马丽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09-110,114
目前,在对《巴黎圣母院》研究的过程中,国内仍然只是简单地停留在美和丑以及比较陈旧的社会历史中,国外也主要是对小说中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人物的思想特征和复杂性进行分析研究,对艺术成就方面的研究不多。拟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多重叙述视角和其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三部小说都写到了神职人员的爱情,写出了“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其中《巴黎圣母院》重在描写追求“人性”的过程中对“人性”的扭曲;《红字》侧重表现内心处境与外在处境的抗争中“人性”的戕害与毁灭;而《荆棘鸟》所展示的则是抗争胜利后结局的失败,但在充满悲剧的追求中所表现的无所顾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振奋,使人的形象变得崇高伟大起来,从而赋予了宗教禁欲主义背景下的爱情悲剧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李疑然 《课外阅读》2012,(19):32-34
对于很多没去过巴黎的人,巴黎圣母院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书名和一个痛苦的故事,但它首先是一座雄伟的建筑,每天吸引无数人去参观。法国作家雨果也不例外。在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序里,雨果道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若干年前,作者参观巴黎圣母院,在一座尖顶钟  相似文献   

13.
尚继武 《现代语文》2007,(10):43-44
由陈敬容翻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其第六卷第四部分标题即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①。仔细读后觉得标题与本部分小说情节未尽吻合。后经  相似文献   

14.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得力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性。以往的评论者多数只谈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形象是小说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却很少深入研究,作者的“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在《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忠实的体现和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雨果创作的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多个悲剧角色,悲剧色彩笼罩着小说全篇。《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四个代表不同阶层的男人与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之间的悲剧故事,格兰古瓦利用她保命,菲比斯贪图她的美貌并玩弄她的感情,克洛德因无法占有她而逐步毁了她,只有卡西莫多守护她至死。最终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迫害死在了绞刑架上。作者借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充分提现了命运和人性的悲哀。论文通过阐述爱斯梅拉达短暂一生的悲剧经历,分析爱斯梅拉达的命运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阅读《巴黎圣母院》,我感觉该小说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独特,在作品中人人对照,事事对照,处处对照,在对照中凸显差异,对照渗透到小说的各个方面,其中人物对照则是小说艺术对照的突出特点。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7.
《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文中展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各类人物,通过细致入微的对话和情节描摹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下人物的性格和必然命运。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情节分析,尝试剖析了克洛德的宗教属性、卡西莫多的尊严属性和格兰古瓦的哲学家属性,试图重新认识"神职"和"世俗"、"清醒"和"混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相似文献   

19.
<正>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们熟悉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其实他的诗歌与小说同样出色,诗集有《秋叶集》《惩罚集》《静观集》等。其诗歌中弥漫着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对生活的热爱与争取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诗人积极参与政治的跌宕人生,气势磅礴、富有激情的小说创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人物,而罗尔弗是小说《狂欢节的忏悔》中的特殊形象。虽然出自不同的作者笔下,但他们都有着畸形的外表和不幸的命运,在他们畸形的外表下又都掩藏着心灵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