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基于拓展自身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的考虑,在电视文本的编制和传播过程中为其粉丝建构多元参与和表达空间,满足了粉丝诸多媒介使用意愿。通过建构文化发展空间,助力粉丝创造性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构普通人价值展示空间,凸显粉丝个体社会价值;通过建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空间,培育粉丝扎根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2.
罗奕  王云霞 《传媒》2021,(6):79-81
在移动短视频时代,Vlog的影响力日渐增大.作为流量变现的重要途径,Vlog广告的带货能力也逐渐凸显.Vlog广告通过将品牌信息融入到Vlogger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了"真实"的空间体验;而Vlogger个人符号的选取和剪辑手法的运用使Vlog广告在拟像化背后生产出了与年轻受众生活价值相勾连的意义审美取向,使Vlog广告成为基于原生内容的消费文化空间生产;Vlog传受双方也在视频内容互动中形成了稳定的情感认同,并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刺激粉丝的消费行为,而粉丝间的反馈成为检验Vlogger视频价值的重要指标,粉丝和Vlogger之间、粉丝与粉丝间的情感认同变成了维系整个Vlog广告消费文化空间的内核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饭圈入侵”是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指“饭圈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圈子的冲击造成的反响与矛盾冲突。本文以《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动漫为例,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研究粉丝文化内部的冲突在ACG亚文化场域中的表现。弹幕空间作为新型附属媒介带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形式,这种不上锁的房间使粉丝群体间的差异鲜明起来,而抹掉了时间限制弹幕所形成的空间,又成为展示“饭圈入侵”的虚拟景观,成为ACG场域内符号权力争夺的象征。根据德勒兹的块茎设想,这种弹幕空间“饭圈入侵”的文化现象正是对“根-树”等级系统的反抗,脱离同一的结构性权力规约,成为异质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孙林 《东南传播》2021,(9):111-113
社交媒体与社群营销模式的结合已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其核心则为粉丝运营.通过利用多重分析方法对某新浪摄影类微博主的粉丝群进行黏性、活跃度分析,发现从游客到忠实用户的发展规律.结合用户画像分析粉丝行为,提出基于浏览主题融合、线下活动线上交流、话题式、分时段四种粉丝运营方案并实施验证.最后得出融合式与线下活动线上交流的方式有增进现有粉丝群体的凝聚力,话题式与分时段投放可以扩大粉丝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同人性转视频的研究,考察了中国的粉丝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别实践形式.并发现,通过逃逸出原文本的性别叙事与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种结构性状态,粉丝剪辑的同人性转视频得以生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围绕这一阈限空间,粉丝与视频观众获得了"地位上升与逆转"、"通过'嗑CP'的精神狂欢与'舔颜'的符号狂欢所进行的审美消费"这两种程度不一的阈限体验.本文认为,同人性转视频虽然不具备政治上完全的颠覆意义,却为我们拥有更多关于性别上的可能性提供了有益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粉丝文化"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大众的一种精神诉求,是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某一个体或群体自我培养和滋生出的一种文化形式,自这种文化现象诞生以来,就始终受到社会褒贬不一的评论.粉丝有时会因为对自己的"幻象"过度消费而造成自我损失,或者对崇拜对象产生过激的行为而引发社会问题的一种偏向于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因为它本身会有过激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为依据,对林语堂的小说《唐人街》进行了空间文本的分析,探讨作者构建跨文化文学空间的策略以及作者的文化空间想象,揭示小说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启示:东西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文化融合下的第三空间性可以既传统又现代.以边缘性作为去中心性,突破白人中心论的霸权话语,摒弃狭隘的民族文化视野,从而构建第三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粉丝文化"与"贴吧粉丝文化" 百度贴吧成立于2003年,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用户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立即建立一个贴吧讨论区或在相应的吧里找到自己的盟友,简洁快捷,交流方便.贴吧完全以用户为主导,强调用户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每个吧都有自身的模式风格,具有传统论坛不可比拟的优势,开放性强--无需注册便可浏览发言;技术性强--以百度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为基础;互动反馈性强--流量大有利于用户即时平等交流互动容易形成话题,成为网络上粉丝的集聚地.  相似文献   

9.
杨佩 《大观周刊》2011,(13):58-59
空间批评主要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和空间,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的文化属性和空间的身份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变迁时期南方贵族的没落和衰败以及新兴资本主义与旧势力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主人公艾米莉便是被选中的既维护又反叛南方传统这样一个贵族代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游戏直播的出现供给游戏玩家一个专门交流和培训的空间,更重要是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游戏直播和它的粉丝,都是具有传播性质的现象,但是学界还没真正深度挖掘这个领域,再加上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已经过时,赶不上此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游戏直播与粉丝的结合研究成为一个可以开拓的新天空.本文会从游戏直播和粉丝的基本了解入手,进行重新思考游戏直播粉丝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以"什锦八宝饭"和"学习粉丝团"为代表的我国政治粉丝群。我国的政治粉丝之间并不是一种基于政治、社会或者文化的联接,而仅仅是源于技术的纽带,并不必然推动公民的民主参与。将网络政治粉丝视为政治民主化的表征,是政治粉丝与媒体合谋制造的幻象。  相似文献   

12.
周广 《出版广角》2019,(9):43-45
圣地巡礼文化伴随着日本动漫文化和动漫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日本社会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形式,圣地巡礼以深度体验为模式,参与巡礼的动画粉丝关注的不是当地风景本身,而是风景和日常生活中的动漫元素。圣地巡礼是旅游、动画作品和信息交流深度融合的过程,是融合了现实空间、虚构空间和信息空间三个空间的观光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刘斯航 《视听》2021,(1):116-117
随着网络媒介与技术的更新,粉丝队伍发展壮大,催生了粉丝文化,并对社会经济文化与网络生态产生了双面性影响.在和时代各行各业共同进步的同时,粉丝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体系也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空间秩序等问题.粉丝群体应学会如何面对网络与生活,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使粉丝文化走向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英国BBC连续推出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包括《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华的故事》等,从他者视角的社会认知建构着"中国文化"的影像形象,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从人物形象、情感意象与空间影像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诗人杜甫源自他者视角与西方语境建构过程中的微观意象与宏观架构,对于国内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表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区作为虚拟共同体成为社区成员情感和经历的纽带,进而生发复杂多样而又别具特色的文化风貌,粉丝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研究以2017年轰动中国社会的网络事件"鹿晗关晓彤恋情公开"为研究对象,用爬虫工具采集微博平台各个粉丝社区关于此事件的讨论,通过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粉丝社区呈现出的细分文化类型以及它们的文化间冲突与跨文化协商过程。文章发现,中国网络粉丝社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形态,且彼此交融,总体上呈现六组跨文化关系;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一方面与受日韩影响的粉丝文化和偶像产业滞后的结构性矛盾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粉丝社区文化表达强度和技术空间特征相关;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关系密切,通过面子协商解决粉丝社区中的跨文化冲突成为中国网民的一种实践方式,而整合和第三方控制是其中较为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科研协同信息空间Research Commons可以看作是Information Commons的延伸,或者是IC的另一种形式,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来促进科学交流与科研合作.综合分析国内外已经开展的RC虚拟网络平台和实体物理空间的服务功能,重点研究RC虚拟网络平台四种主要形式--机构知识库、科研过程协助、主题资源共享和科研数据共享,进一步对RC的现有服务功能进行扩展,提出由科研人员交流平台、图书馆员服务平台、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和用户需求互动平台组成的RC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7.
王志爽 《东南传播》2020,(10):12-16
2019年9月16日23时,台湾地区流行歌手周杰伦发布单曲《说好不哭》,一度引发粉丝"朋友圈屠屏"现象,其中"青春"成为粉丝中最具现象级的关键词。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粉丝文化创作空间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青春叙事",集中构建了一种属于"青春"的集体记忆。粉丝个人的成长、21世纪初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其中媒介流变的复杂性、以及时代的总体印象是粉丝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建构上,周杰伦粉丝的青春记忆可以归纳为"情景记忆框架"与"语义记忆框架"两类叙述框架。在饭圈文化变迁与现代性困境来袭的宏观社会背景下,"青春"反复被粉丝提起,因为它承载了美好而温暖的回忆。粉丝在记忆的搜寻与提取中缓解了现实压力,在互动中获得了情感共鸣,以此应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裂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粉丝的追星活动逐渐由线下转入线上虚拟社区.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本应为粉丝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然而,虚拟社区中的粉丝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划分.通过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等,笔者发现互联网粉丝等级的形成受粉丝掌握的现实资本与“迷资本”的共同影响.根据对现实资本和“迷资本”掌握的多寡,互联网中的粉丝可大致分为核心粉丝、普通粉丝和路人粉丝三类.当然,粉丝等级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对粉丝个人而言,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三种等级衍化路径;对粉丝群体来说,则存在稳固发展和颠覆重构两种等级衍化模式.认识粉丝等级之于网络自律和网络治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米莉  吕岚 《青年记者》2006,(6):28-29
20世纪90年代,美国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ston)教授提出"球土化"的概念,认为全球化和本土化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一个"视听地理正逐步脱离民族文化的象征空间范围,而在国际消费者文化这一更为‘普适化'的原则下加以重新调整"①但这并非是一个单向同化的过程,因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媒介提出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媒介组织在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传播环境中"正以新的方式运作,一方面提供给民众以全球共享的交流空间;另一方面,正以复苏地方性文化的怀旧情愫来满足当地的本民族的或某一社会群体的需求"②媒介进行的这两方面工作即是文化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黄瑶 《东南传播》2018,(3):46-48
CP粉丝这一群体是粉丝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她们将感兴趣或喜欢的人物进行配对,组成CP(coupling),CP文化也逐渐成为现象级的流行文化。本文就以网络为载体,分析CP粉丝如何在网络中组成空间意义上的实践,用异托邦理论看这个空间结构中的符号生产,探究CP文化对粉丝心理建设和文化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