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鹏 《视听纵横》2005,(5):94-95
让世界了解浙江,让浙江走向世界,这既是浙江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当代新闻媒体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对外传播要为国外受众所接受并取得预期的对外宣传效果,必须“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2.
李长存同志指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贴近’,就能使宣传思想工作从实际出发,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就能使宣传思想工作扎根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结合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我们认为“贴近实际”就应该贴近重庆市的市情;“贴近生活”就应该贴近经济社会建设,即贴近经济建设这个主旋律;“贴近群众”就应该贴近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只有搞好对外宣传工作的“三贴近”,才能收到外宣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孙为林 《新闻知识》2004,(12):13-14
长期以来,受对内宣传一定要“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这一方针的影响,对外宣传中正面报道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负面报道。外国受众打开中国的外宣电视,或翻开中国的外宣刊物,所感到的是中国无时无刻不是形势一片大好。这没有完全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没有完全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外报道的受众群体在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决定了对外报道在贴近中国发展实际的同时,必须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而讲好"人"的故事,是对外报道完成上述贴近性、提升对外宣传有效性的最佳方法。本文结合外宣媒体新闻报道的实例,作出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外宣中的文化策略解构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条件下,国际社会软力量的作用日益凸现,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扩大国家对外影响力,力争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被充分重视。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数次调整对外宣传与传播策略,在实践中摸索出“对外宣传三贴近”原则、“对外大传播”观念等经验。本在分析当前国际政治传播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对外宣媒介产品的本分析,提出应以“以我为主”原则和受众本位思想为指导,在内容上找准海外受众关注的陌生与熟悉的化点,用解构化的方式和细节化的语言,加强化报道的分量与影响,以实现对外宣传与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王鹏  张颖 《河北广播》2005,(5):49-50
外宣工作中的翻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翻译成外,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还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7.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8.
在遵循我国对外交往政策和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具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中提出“三贴近”,即:贴近地域、贴近热点、贴近读者。  相似文献   

9.
哈娜 《记者摇篮》2004,(2):58-58,50
所谓“对外电视新闻传播”就是以声音、图像和文字为载体,向全球的受众(包括国内受众)传播新近发生的、重要的客观事实及事实变动。新中国的对外电视传播事业始于5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电视传播大致经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句古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受众来说,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了解客观、全面的信息是他们的普遍愿望。为此.在对外报道中,要给予受众全面的信息和多方的观点,不要受制于西方跨国大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立场,要有我们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受众意识为切入点,在厘清受众意识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的动态轨迹,并考察了其受众意识不断深化的深层动因,最后结合百年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过程归纳出经验性策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强化,其深层动因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贯坚持、“统一战线”思想的始终践行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变迁及与时代、环境变化的共振互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实践,国际受众观业已形成,但在实践中运用不足。未来需继续坚持以受众意识为核心,明确受众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受众研究体系,选择并善用能够影响更多国际受众的“第一圈层”受众。  相似文献   

12.
李长春在《外宣工作要贴近中国实际和国外受众》一文中说:"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中国对外报道的受众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身处异乡的海外华  相似文献   

13.
李娅娇 《记者摇篮》2005,(11):38-39
我国以汉语为官方语言.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对外宣传攻势,仍然属于“少数媒体”,“小众传播”。在资金有限、观众分散的条件下,了解外国受众对中国发出的声音的解读立场,做到“有的放矢”,对我们的外宣电视节目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对外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工作,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节目质量提高,所使用语言已达40多种,仅中国国际台每天就向全世界播出590小时节目。自从实行海外节目“本土化”落地措施以来,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并正在向进入对象国主流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推进有效落地,就要从选题、制作、内容、形式、技术、语言特色等方面,符合听众的思维习惯,让受众愿意听、愿意看。中国的大国形象,既要靠实力做给别人看,也要在对外媒体上说给别人听,二者不能偏废。如何使国内媒体的对外节目在海外有效落地?总局副局长田进、国际台台长王庚年作了全面阐述。本栏目中还编发了一篇专门介绍西方媒体如何进行对外传播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吕妍 《新闻传播》2023,(15):9-11
做好对外传播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和担当,也是彰显当下主流媒体融合力、传播力、影响力的试金石。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工作中具有契合国外受众阅读习惯、话语模态多样化、易于激发受众情感等优势,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用户习惯推出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塑造画面丰富的动态影像故事内容,借助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需要合理应用技术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助力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向心怡  伍洋 《今传媒》2023,(3):102-105
桂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它“走出去”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桂剧自身的传承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桂剧对外传播的现状,指出当前桂剧面临着由于对外传播主体较单一、传播内容较单调、传播渠道较狭窄、传播受众较局限而导致传播效果欠佳的困境,提出要促使传播主体元多化、创新戏剧内容和表达形态、构建国际化和多路径传播渠道、保证恰当有效的翻译,旨在增强桂剧对外传播的效果,为研究桂剧“走出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对外宣传工作关键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即对外宣传工作者应深入地掌握党和国家的基本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立场,这是对外宣传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行动的指南。知彼,即对外宣传工作者应该了解国外受众的情感、兴趣和需要。知己固然重要,而作为报刊对外宣传专版的编辑,笔者认为更要注重知彼,即注重国外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提高传播理念,扩大国际影响,是对外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当前西方媒体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报道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见和误解。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种种对策:净化民族语言,扩大本国语言在世界上的影响;“外外有别”和“针对性”;对外宣传品的编辑制作实现规范化、产业化;树立“大众受众观”,面向细分化市场,细分化受众;注意用语习惯;用客观手法报道……以上理念和做法,将为外宣工作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焦玉良 《声屏世界》2005,(11):58-58
实现对外经济报道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报道,而是面对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首先,在内容上实现从“是什么”向“应该是什么”转变。以往的对外经济新闻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本身,而围绕事件所反映出的普遍价值则关注不够。“是什么”的报道属于实证性报道,而“应该是什么”的报道则属于规范性报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宣传对象;90年代以来,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