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档案》2011,(3):20-27,41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0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湖广总督瑞澂等文武官员纷纷弃城逃走,革命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清政府急调北洋各军,并派陆军大臣荫昌统率前往镇压,双方战事一度胶着。稍后,清军于九月初八日、十月初七日攻克汉口、汉阳。本组档案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兵部一陆军部、外务部等全宗,记录了这一时期清军调遣布...  相似文献   

2.
付伟 《兰台世界》2012,(13):32-33
琉球曾是一个存在于东亚海域世界的独立王国,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日本冲绳。从明朝洪武五年起琉球就成为了中华王朝的藩属国,中琉宗藩关系延续了500多年。顺治三年清朝与琉球有了最初的接触,这一年清军大将贝勒攻克福州,携滞留福州的  相似文献   

3.
付伟 《北京档案》2012,(5):46-47
正琉球曾是一个存在于东亚海域世界的独立王国,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日本冲绳。从明朝洪武五年起琉球就成为了中华王朝的藩属国,中琉宗藩关系延续了500多年。顺治三年,清朝与琉球有了最初的接触,这一年清军大将贝勒攻克福州,携滞留福州的琉球使节到北京投诚。康熙二年,兵科副理事官张学礼、行人司人王垓  相似文献   

4.
嘉庆七年五月初一日夜,蔡牵率领三十多艘舰船和四、五百人,袭击了清军防守厦门门户的大、小担二岛炮台,重创守岛清军并夺获了炮械。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出部分有关史料公布,供研究蔡牵反清斗争史事参考。  相似文献   

5.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大规模战斗。1894年6月3日(光绪二十年四月三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前往朝鲜,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觊觎朝鲜已久的日本以此为借口,旋即派兵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并胁迫朝鲜政府,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7月25日,清军运输船只在丰岛附近遭日军偷袭,高升号被击沉。27日,清军与日军在成欢激战,清军退至平壤,与清政府所派卫汝贵盛字军、马玉昆毅字军、左宝贵奉军和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会合。9月15日,日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平壤之战打响。由于清军部署不当、主帅怯战、补给不足等原因,当天即溃败,至24日清军全部退回国内。平壤之战中虽然不乏作战英勇敢于牺牲的清军官兵,但也暴露了清军的脆弱和缺陷,不仅致清军完全退出朝鲜,而且日本由此摸清了清军的作战实力,为其进一步扩大战争,谋求侵略,埋下了伏笔。现由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编有关平壤之战的史料,其中涉及战前部署、战斗情况、战后奖惩相关人员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644年清军入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认为清军入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性质属于国家统一战争,清军入关对实现国家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河南,地方官吏纷纷向朝廷申奏告急,清廷朝野震惊,为防北伐军北进京师,清帝急忙宣布北京戒严,并于五月十八日在北京成立京城巡防处,统一调遣北方各省抽调的清军对北伐军进行堵剿,并负责筹划清军所需军械粮饷及探查北伐军的活动等。这方面的史料,在我馆所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中曾有较集中的辑录,近在馆藏兵部——陆军部及户部——度支部档案中,又陆续发现部分有关史料,现予刊布。因文件较长,拟分两次发完,上部分反映清军追剿北伐军的情形,下部分为清政府筹解军饷的内容,可供研究太平天国史参考。  相似文献   

8.
沙平 《云南档案》2014,(9):28-30
<正>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当时,统有重兵镇守山海关防范清军入侵的将领吴三桂,见明朝大势已去,准备归顺农民军。他带领从骑进京朝见闯王,途中恰遇从北京逃出的吴府家人,报告他其父母已被掳,他毫不动容,当报告他的爱妾陈圆圆为闯王部将刘宗敏所得时,他气得全身发抖,不由"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即掉转马头驰回山海关,开关引清兵入关,然后合兵夹击农民起义军,把起义军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9.
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太宗皇太极几次派兵入关,均因通往关内的咽喉宁锦一线为明军扼守,清军后路时刻有被切断之虞,无法勾通关内外联系而难以立足。因此,皇太极决定首先占领锦州重镇,为入主中原打开大门。崇祯十三年五月,清军大举进攻辽东锦州、松山、杏山、宁远一带,但遭到明守将祖大寿等的抵抗,清军失利。本专题史料,反映了当时明、清军队的战斗及明军的防守、调遣、运粮、筹饷等情况。这些史实,《明史》、《清史稿》等虽有提及,但均不详,或为清方一面之词。为了提供这次战役较翔实的史料,特从馆藏明档中编选有关档案,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乾隆20年(1755年)清军兴师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达什达瓦之妻率领部众积极响应,组织所属部众参加平叛战争。他们从阿尔泰山麓出兵,密切配合清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乾隆21年,达什达瓦之妻车臣默尔根哈顿病故,清朝廷驻新疆副都统鄂实,携  相似文献   

11.
<正>甲午清朝陆军之败,对在华的外国人士而言有些出乎意料。甲午战前,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一些在华外国人都认为清军陆军最终会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取胜。然而,真正的战场令人大跌眼镜。且不论清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单说数量,在甲午战争的大多数战场上,清军都比日军少。战斗打到1895年,清军不但不能向前线增兵,而且还在把前线部队向后方调动——因为此时的京城几乎无兵可用。为防遭到日军对京城的突然袭击,光绪帝调在辽阳与日军对峙的湘军陈湜部替换最有  相似文献   

12.
咸丰三——八年(1853—1858),林俊等在福建掀起抗清斗争浪潮,他们杀贪官,占城池,使清军穷于应付,客观上起了支援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中,选出有关咸丰三年清政府镇压林俊等抗清斗争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成渝铁路,是在巴蜀大地上诞生的新中国首条铁路。四川省档案馆保存的一卷卷有关成渝铁路建设的档案文献,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的建成成渝铁路的工程奇迹。四十年的空头许诺成渝铁路全长505公里,西起成中文标题:路事沧桑初心不改终圆巴蜀梦——记巴蜀大地上诞生的新中国首条铁路中文摘要:成渝铁路,是在巴蜀大地上诞生的新中国首条铁路。四川省档案馆保存的一卷卷有关成渝铁路建设的档案文献,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的建成成渝铁路的工程奇迹。  相似文献   

14.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明末农民起义军——大顺军领袖李自成率义军进入北京紫禁城,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中央政权灭亡。四月二十二日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勾结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白成农民军,李白成撤回北京,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出北京西走,清军进入北京城。  相似文献   

15.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6.
《历史档案》1983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笔者《试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基本原因》一文,拙作重点就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主观方面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中英双方的力量对比作了概略的分析。不久,杨维同志也在《历史档案》杂志发表了《也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基本原因》一文,与笔者商榷,对笔者在中英双方国力对比问题上的观点,表示了不  相似文献   

17.
康华 《兰台世界》2014,(5):43-44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8.
"乌什事件"发生在乾隆三十年,事件的起因是乌什伯克不断压榨和剥削南疆乌什地区,再加上当时清朝驻当地办事大臣糊涂昏聩、淫酗不堪,导致乌什回族人民和官员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升温,最后赖和木图兄弟在运送沙枣树之际,召集众回族兄弟反抗,杀死朝官,占领了乌什城,和前来围剿的清军周旋,相持半年多,最后粮食不继被清军收剿,在乾隆帝的旨意下,乌什城遭受了残酷的杀戮。有关"乌什事件"历史资料甚少,但在现今所收藏的满文档案中找到了一些详尽记载,对"乌什事件"的考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顺治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全国经常出现官员贪腐事件。顺治登位时年仅六岁,于是出现了由堂叔济尔哈朗和叔父多尔衮摄政的局面。1644年,多尔衮在吴三桂的配合下,率清军大举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明朝的大臣降清者众多,由于清军入关,需要大量的治国理政人才,而清人治理经验不足,掌握实际权力的多尔衮为了能顺利统治汉人,缓和民族矛盾,消除  相似文献   

20.
雍正年间,清军在镇压云贵地区土著苗人时,深受药弩伤害,言其"中人所入不深,原不甚伤,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因而清军在战争中大力收缴箭弩,对敷箭毒药和解毒药方亦四处寻访.在以后的战争中,清军还依方制药,部分装备了部队用于实战.此组史料编选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清实录》,反映清军在广西铲除作为药源的栱树、寻求解毒药方及清军施用毒药的一些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民族、军事、医药史等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