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主宪政观,提出了“主权在民”“、国民参政”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他的民主宪政观延续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理念,这阻碍了他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充满溢美之词,到18世纪晚期西方中国观急转直下,由赞美到蔑视。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窥视到中国文明自身存在的缺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消失。另一方面,与西方近代种族中心主义的形成和基督教文化的排他性密切相关。这两者都受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制约,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变化才是18世纪晚期西方中国观逆转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接触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形成的近代科技观,承认近代中国“技不如人”,认为近代科技是国家富强之本,主张全面仿效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是实用主义的科技观。这直接关系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趋向。中国近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西方工业产品的侵入,西方文明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封建的风俗、礼教、政治、伦理已“日暮途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镜像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渐行传入,旧思想在回光返照中日趋没落,中国近代新思想应运而生:逐渐成长的近代知识阶层成为传播近代思想的生力军;近代社会思想的论战促成了各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搭乘西方列强所加给中国清政府的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传扬“基督福音”的过程中捆绑兜售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整个近代教会学校的形成过程既是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的主动攻击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儒家文明向基督文明反抗、屈服和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西方基督文明在近代中西文明博弈中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学习的范型.进而为推动整个儒家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8.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与落后之间、文明与愚昧之间。“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信奉西方文明为“优质文明”,并企图用“优质文明”取代“劣质文明”,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新型文明观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各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从而实现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贯彻新型文明观,世界各国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秩序,坚持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方向,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封建文化的发达和综合国力的强盛,导致“夷夏之辨”和“中央大国”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认为华夏文明优越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这种自以为最为优越的文化在明清时期使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顽固地抵制西方先进文化,认为西方文明不过是一些令人不屑的雕虫小技,中华“泱泱大国,的圣典——孔盂之道才是万古不易、无往不克、教化万方的精髓,外国的文明师承中国。中国只能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西方文化,而断无向西方学习之理。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仍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的原则,在完全肯定和保护本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把社盒改革停留在器械、工艺的层面上,不主张使中国文化一步步地走向近代化。这种心态导致了自大和僵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直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相似文献   

11.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观”——使命观、大同观、生态观、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传统文明”与“现代实践”的辩证统一,秉持“人民至上”的使命观,将“天人合一”生态理念与现代化生态图景相契合,致力于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同时并举的现代化价值取向,铸就了独具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和现实性超越,厚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天下为公”大同观的使命担当,也为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蓝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解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文明与历史》等著作中评价3世纪-13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西方望尘莫及的程度。特别是四大发明对推动西方的历史进程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耐人寻味的问题:当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时,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却落后于世界水平,最终近代自然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王鹏 《中国德育》2010,(3):32-35,53
一、中国近代公民教育的艰难推进“公民教育”概念源自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只能生长于西方社会的土壤之上。近代以来,国人一直在思考和探寻如何将“公民教育”移植到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启,西方的殖民侵略敲碎了清帝国长期以来“唯我独尊”的幻影。之后,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的失利,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学习西方,拯救中国的问题,而学习西方的首要前提则是正确地认识西方.能否正确地认识西方,不仅关系到如何对待西方的问题,而且还影响着整个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人开眼世界、认识西方所走过的历程品艰难曲折的,这一艰难曲折的历程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固有文明的保守、排外与坚固,也正好从一个侧面预示和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步履维艰.因此,回顾一下近代中国人开眼世界、认识西方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明中心思想经历了乐观主义文明观——悲观主义文明观——悲观主义下的乐观基调文明观的历史嬗变,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尽管西方文明中心思想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由于西方文明中心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本质上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而只能是暂时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输入西方新文明的思潮。发动此次思潮的新知识界希望国人能超越以往“创造文明”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投身到有助于救亡图存的“因袭文明”(彻底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的运动中去。此次思潮比以往的学习西方思潮表现出更多的彻底性:1.在文化价值判断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有更高等的文化——西方近代文化;2.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内容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深入到对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层面进行引进与吸收,并以此为标准,发动了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批判;3.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速度方面,较积极的一派主张突破社会进化的渐进道路,而直接进行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