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统观杜甫的各类诗歌作品,“神”,始终是他倡导和追求之所在。在诗歌发展至有唐一代而高度成熟之时,杜甫继承、开拓了前代关于“神”的诸多见解和主张的精髓后,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创造性地赋予“神”全新的内涵,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境界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审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神”这个概念出现很早,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杜甫、苏轼的诗歌中“神”有着比较高的出现率。杜甫的“有神”说与苏轼的“传神”论是二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们美学思想的核心。“神”既是创作方面的方法,也是批评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杜甫、苏轼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神”这个概念出现很早,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杜甫、苏轼的诗歌中“神”有着比较高的出现率。杜甫的“有神”说与苏轼的“传神”论是二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们美学思想的核心。“神”既是创作方面的方法,也是批评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杜甫、苏轼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杜甫一贯倡导的诗歌“有神”的主张入手 ,通过对传统文艺理论纵向的历史考察 ,进一步探本求源 ,指出杜甫有神说的美学渊源既可追溯到先秦 ,又从六朝的形神论发展而来 ,还直接继承了王勃关于“有神”的文学主张。杜甫的“有神”说体现了盛唐诗人的美学追求 ,对后世美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忠云 《现代教育》2012,(10):68-69
所谓"意境"或"境界",就是客观和主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即"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形"与"神"的统一;而在审美的主体方面,又是"情"与"理"的统一。在诗歌教学中,抓住"意境"即抓住了诗歌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是在中国特有文化氛围内产生、成长,壮大的艺术形式,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形式的一个重要核心,便是形神的把握。神依形而生,神随形而出,形有神而活,形得神而盛,形和神相辅相成。只有将传统与创作相结合,中国艺术才能走向生机勃勃的道路,体现出中国画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诗歌艺术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诗歌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教学,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体现.通过艺术的审美,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方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9.
皎然对"气象"和"韵"方面的要求外在的气势格局和内在的意度韵度可以说是对作者最高的审美要求,"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揭示的是一种超然的神妙境界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论、艺术辩证法与审美境界等方面;南宋姜夔提出的"韵"论思想与皎然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对"气象"、"韵度"的论述、"词意论"以及审美境界方面。  相似文献   

10.
<神史>是昭通作家孙世样的长篇小说,在作品的主人公孙天主的身上,时时流露着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光辉,对李白和杜甫的人生命运的观照也因此可以成为理解<神史>的一把钥匙,对<神史>中孙天主形象的审美观照也可以更加深我们对李白和杜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散文诗实力派作家群中,亚楠是一位真诚而勤于诗艺创造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诗人.他在西部行走,灵与景动,心与物游,与大自然一往情深而在审美的沟通上达成了高度默契;他在诗思上呈现,因意立象,依象成言,达到象中有意、意中存象的内在法门;他在伊犁大地上坚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诗意栖居的地域上,朝圣灵魂;他在天边放牧云朵,异彩飞扬,精神脉动,在形而上的驰骋中富于超然的气度;他在城市穿梭,煮酒论诗,谈天说地,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抒发自己对世道人心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3.
《凤凰台》是杜甫陇右诗中从秦州至同谷所写的第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位一片赤心、忠君报国、有抱负、始终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自我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刻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4.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诗人。他的风土诗形象地描写了西域的民族风情,不但改变了元代以前西域诗凄楚之情,而且也影响了后代西域诗的创作。其诗中表达了一种“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豪迈之情,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欣赏西域诗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17.
曹操的拟乐府《短歌行.对酒当歌》,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成就,均堪称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九月进据襄阳后"置酒汉滨"的月明之夜。"对酒当歌"歌的是《诗经.小雅.鹿鸣》,既是诗人的自警,也是对贤士的劝勉。诗引《子衿》、咏《鹿鸣》等,表明曹操恳诚优礼群臣嘉宾,期望海内贤俊对自己平治天下有所指示,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针对韩干画马与唐朝当时虚浮的画风提出了“画骨”之说。此后遭到画史画论家张彦远的曲解与讥评,鉴于张的权威地位,后人多踵其说,认定杜甫不懂绘画艺术。因此从杜甫“画骨说”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影响兼与诗歌、书法方面的观点加以比较研究,并由此探索杜甫的审美倾向,以期澄清艺术史上这宗错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20.
成通时期的诗人诗作,体现着小李、杜以后晚唐诗发展的基本走向。懿宗一代诗人数量颇为可观,作品得以传世者将近五十人。世事的混乱、儒道的衰微,逐步改变着咸通诗人的处世心态,他们不得不面对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咸通诗歌在艺术取向上以平易浅俗为主,间有淡雅清丽之作,这预示着“元、白”与“姚、贾”两种诗风必将主宰唐末诗坛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