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几经增删,但从未动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位——它长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经典篇目的重点课文之一。在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施展才华,多法并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蔺相如这个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人称道。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群臣对比。当强秦提出要以十五座城池交换稀世珍宝和氏璧时,给还是不给,赵国国内以廉颇等为首的大臣首鼠两端,既担心“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不给,又“患秦兵之来”,所以,只好“求人可使报秦者”,以外交手段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结…  相似文献   

2.
《史记&;#183;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传记名篇,主人公蔺相如身上,寄托着太史公的社会理想和进步史观,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司马迁是极尽写人技巧的。本文拟就其对比和衬托手法作一粗略导析。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一课教学浅谈东北师大附小罗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将相和》一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蔺相如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被封为上卿的过程,以及因为职位比廉颇高而引起两人的矛盾,引出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了解蔺相...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描写了蔺相如,司马迁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智勇双全、竭忠尽智、顾全大局的贤臣形象。从舍人到上大夫再到上卿,蔺相如似乎飞黄腾达,一路顺风,然而,当我们读罢全文后,不难发现,在一个又一个困难重重、险象横生的斗争中,蔺相如总是处在矛盾的浪尖上,有时甚至是生死的门槛边。但是,无论什么难题,蔺相如都能迎刃而解;无论何等险恶,蔺相如都能化险为夷,他的大智大勇,以国事为重的品格得到了充分表现。课文为此采用了多种文  相似文献   

5.
《将相和》备课参考江苏王兰柱缪贤与蔺相如课文中写,正当赵王和大臣们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这个人叫缪贤。缪贤是赵国宫中宦官的头领,蔺相如是他门下的舍人。缪贤为什么说商相如机智勇敢,可以出使秦国呢?对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  相似文献   

6.
“拜为上卿”中的“卿”是多大的官河北申改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拜为上卿”句。有的教材注“上卿”为战国时最高的官阶。笔者认为欠妥。如按教材注,廉颇在蔺相如完壁归赵前既已登上“最高的官阶”,就与后文中的所述相如“位在廉0颇之右”有了矛盾——难道有比“...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原传先后记叙了赵国好几个主要的将相,课文只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由于这部分集中笔力描写蔺相如。所以我们就以蔺相如为主。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艺术。(一)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文章一开始,简略地介绍廉、蔺  相似文献   

8.
高中教材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合欢。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蔺相如时说“其人勇士,有智谋”。教参也一致认为蔺相如勇敢机智。从第一个故事来看,蔺  相似文献   

9.
案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这两个故事着力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赞扬了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体会蔺相如的这一精神,我这样处理教材: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再精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深入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以下是我课堂上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曾经布置大家认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这两个小故事,看看文中几次出现“只好”一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相似文献   

10.
蔺相如的价值仅仅是汲汲于功名吗?这个问题可以从战国士子的功名观、蔺相如的被发现、蔺相如的家国情怀、对蔺相如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全面认识等四个维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自从《廉颇蔺相如列传》被选人教材以来,该文的教学实践大都受“教参…‘智勇论”教学指导的影响,“教参”中明确指出“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个智勇双全、竭忠尽智、顾全大局的贤臣形象。全文共有8次对比。这些对比纵横交错,精彩纷呈,笔笔总关,使得蔺相如尽显一代贤臣的品格。一、横比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先后有三次对比:1赫赫声名与卑贱无闻。文章开始,简述了廉、蔺二人的出身、地位。廉颇,是“良将”———地位显赫,“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战功卓著,“闻于诸侯”———影响巨大。而介绍蔺相如只有短短两句话16个字,出身———舍人。这既是对两人身份情况的必要交代,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详一略,说明他们在赵国高低贵贱相差悬殊,从而为后…  相似文献   

13.
蔺相如在历史上以智勇著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生平着重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从而突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特点,而传后的论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则成为对蔺相如最其权威的评定。那么,蔺相如在奉行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中,又是何以表现出如此出色的智勇行为的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据理执要。  相似文献   

14.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这篇传记中,作者司马迁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忠于祖国、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千百年来启迪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相似文献   

16.
祝宇 《现代语文》2011,(1):112-115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篇课文很有特色,值得借鉴。这里仅作片断评析。师:蔺相如来到秦国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生:他向秦王献和氏璧。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体会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的情景,想象他当时喜欢到什么程度。生:爱不释手。师:秦王舍不得放下,看啊,看啊,这时秦王应当按照诺言给赵国划出十五个城来,可是秦王不提这回事。蔺相如原来想好的第一个办法行不通,那就必须按照第二个办法去做了。下面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后口述)生: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给城的意思,就利用秦王喜…  相似文献   

18.
一是找依据。如在《将相和》一课中,写着“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机智勇敢,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呢?  相似文献   

1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一节里,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尊严而跪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缶”为何物?教材如是注释:“缶,盛酒浆的瓦器。”笔认为此注不妥,“缶”应是瓦制打击乐器而非盛酒浆的瓦器。其原因有四。一、“缶”在古代汉语里有三种意义:①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盛流质;②古乐器名。瓦制的打击乐器;③古容量单位。一  相似文献   

20.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蔺相如,为何标题中廉颇却放在蔺相如前面?这个问题问得好。《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法上确实是与众不同。《史记》中,合记的列传不少,如《管婴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一般是按照标题顺序,前者为先,后者排后,分别介绍。列在前面的,其历史地位往往要高于后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却别出心裁,在文章开始对廉蔺同时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这些介绍中,廉详而蔺略,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