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无论你翻开哪一本新闻教科书,都不会找到“法制新闻”这个字眼。尽管新闻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把新闻列了许多种类,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等,唯独法制新闻没有受到青睐。复旦大学新闻系教师陆云帆同志在他的《新闻采访学》中虽提及了法制报道,他也只是把法制报道归纳到社会新闻中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工作者,有必要从新闻学的角度明确“新闻”这个概念,而形式逻辑学指明,概念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延,二是内涵。明确概念的方法就是指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外延是某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作为实体概念,新闻概念的外延就是“新闻”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实体新闻,包括甲新闻、乙新闻、丙新闻、丁新闻……或者说,包括甲新闻报道、乙新闻报道、丙新闻报道、丁新闻报道、等等。内涵是对某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作为实体概念,  相似文献   

3.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人把社会新闻定义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闻等等。据我个人理解,“社会新闻”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于一般工作性新闻而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非工作性”。  相似文献   

4.
几乎每期函授学习开始,我们都会收到学员这样的来信,讲述他们迈步进入学习新闻写作这个领域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到什么可以写成新闻的事实,抓不到新闻素材。他们说,也学习了新闻的定义,诸如什么“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读者应知、欲知和未知的重要事实”,等等;也学习了新闻应该具有“五个W”基本要素名至也知道了新闻应当是倒金字塔式的写法,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前面,等等。可是,一行动起来,不说两眼一抹黑吧,却总是看不到周围有什么新闻。大家天天生活在一起,尤其是生活在基层连队里,每天出操训练,执勤工作,…  相似文献   

5.
"知情权"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虹 《新闻记者》2002,(5):29-31
随 着时代的发展 ,“知情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其中“新闻知情权”是起源最早和受公众关注较多的。本文试图从介绍“新闻知情权”的简要背景入手,剖析笔者所观察到的西方“知情权”现状,并对中国的“知情权”问题加以分析。知情权的背景最近,“知情权”这个字眼似乎变得越来越时髦了。患者要求医生尊重自己对疾病的知情权,被告要求法庭重视自己的知情权等等。但这些都是对“知情权”这个概念的泛化。其实“知情权”这个概念源于新闻界,最初是作为新闻自由的一部分被提出来的。1945年前后,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何为新闻由头非事件性新闻得以成为新闻的缘由、引子。“由头”即可以作为借口的事。新闻事实要求有较明显的变动性和时间概念,而非事件性新闻在这两方面表现都不充足,因而写出来就会“不像新闻”。在这个意义上,“由头”很重要,它会给人一种新鲜感和接近感。常见的“由头”有:(一)尽可能由近及远,找一个最新的、时间概念较为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由头。(二)以作者的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新闻由头。(三)避免陈;日的时间概念,以有新意或易受人关注的新闻事实为新闻由头,如权威人士的见解、评议,不寻常的数据等等…  相似文献   

7.
“新闻策划”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随着“策划”理念与行为在企业经营、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新闻出版界也及时探索“报道策划”、“编辑策划”、“出版策划”等运作问题,“新闻策划”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这个应运而生的概念却不那么幸运,流行伊始,就引起了争论。赞成者说:“新闻策划”是“报纸的新的生长点”,“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是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性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因此,科学地认识“新闻策划”这个概念及其反映的现实内容,就是探索新闻传播领域中策划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信息论     
现在,不管是在机关单位还是在社会上,人们经常使用“信息”这个词。在许多时候,把“信息”与“新闻信息”这两个词等同使用,成了可以互换的词语了。“信息”与“新闻信息”到底是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是否绝对相同?如果不同,那么这两个概念是从属关系?还是交叉关系,或是两相独立的关系?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两个词,可以不假思索;但对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教学者来说,弄清楚这个概念,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隐形新闻”,指表象内隐的新闻。比如,隐含在会议材料中的新闻,生活琐事中包含的新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浮象下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隐形新闻”。 要想及时发现“隐形新闻”,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敏感才行,从这个角度说,能发现“隐形新闻”,能让“隐形新闻”显形,这是新闻工作者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让“隐形新闻”显形呢?  相似文献   

10.
广播记者的音响敏感徐洲赤(93级新闻续本科生)所谓“音响敏感”,应该是从“新闻敏感”这个词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因此,在讨论“音响敏感”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把我们对“新闻敏感”这个词的理解先阐述一下。“新闻敏感”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它...  相似文献   

11.
“新闻督查”,顾名思义,就是党委和政府运用新闻手段对重要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以达到落实的目地.“新闻督查”这个概念,可能在已有的新闻学名词中不曾有过.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中,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事实上存在着“新闻督查”.  相似文献   

12.
“社会问题新闻”这个概念,新闻学词典里查不到,传统的新闻分类中没有这一项。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一是受到文学中“社会问题小说”提法的启示,二是对这一时期新闻实践的总结。我觉得,从当前新闻界对这一类新闻的报道来看,把它们归属到“批评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社会新闻”中,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后者是包容不下的.只能对这一部类新闻进行概括,单列一个新概念。一、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那些对社会构成危害或成为社会负担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一词的定义很多,我国新闻界通常认可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姑且不论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显著的、接近的这些新闻价值要素,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事件)本身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失真,新闻报道也就像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但在谈到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时,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表象真实”;一个是“本质真实”。我国的新闻界对“本质真实”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14.
切实发挥新闻舆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整体效应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重在发挥自身的价值。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新闻作品作为一种语体化、书面化的文化 ,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直接作用于衣食住行 ,其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特定的精神文化需要 ,社会、读者需要的多样性 ,决定了其价值功能的多样性。诸如传输信息、传播知识、沟通思想、提供娱乐、交友购物 ,乃至解决具体问题和处理具体事物等等 ,而其喉舌、引导、传播、监督等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功能 ,或者概括为“…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眼”可以说是新闻摄影中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个着眼点,现在,记者们常说,“这幅照片的新闻眼在哪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摄影记者的“新闻眼”应该与众不同,他们不仅要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看到有价值的新闻,而且还要能在看到的同时将其拍摄下来。“新闻眼” 是新闻照片的生命 由于每个摄影记者的素质和修养不一样,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就不一样。所以,他们对新闻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在飞速发展,作为广播宣传主体的经济报道也应相适应,如果还是按照老程式去搞,势必就跟不上形势,更不能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或者说,就会失去广播宣传的价值,尤其是各类新闻手段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人们对于满足他们需求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马克思这个价值的概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满足他们需求”和“外界物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悟出:我们的广播宣传所取得的价值,是与满足需求成正比例的关系,而这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科的构成都有一个支撑其存在的中心概念,由这个中心概念及由此衍生的其它共同构成了这个学科的基本骨架。像“矛盾”的概念之于辩证法,“商品”的概念之于政治经济学一样,“经济新闻”对于经济新闻学,也处于中心地位。在我们看来,“经济新闻”的概念至少应该包含着它的源流,性质、形态、功用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它的表述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从源流上说,经济新闻是经济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主题时,人们认识到传媒对于满足人类第一需要即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的重要性时,从新闻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社会需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前一段时间,国内新闻界有人在论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时,提出了新闻“硬”与“软”的问题。他们指出,为了强化新闻的可读性,可以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其以更为亲切可人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于是,便进而引出了一番“硬新闻”与“较新闻”的议论。笔者以为,对于军事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进行认真思考,对搞好军事新闻宣传的改革,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并把握所论问题尤其是所使用概念的基本含义。对“硬新闻”与“软新…  相似文献   

19.
冉庄 《出版视野》2007,(2):32-33
模糊概念在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模糊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学的,是真理。如模糊数学。有些需要精确的数据、数字、数量,但有些确以“模糊”来替代。像“光芒成丈”、“千手观音”、“满头乌发”、“千钧之力”……。你把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说成“1013只手”,你把某某“满头乌发”说成某某有“1亿零5根头发”。人家肯定说你有毛病或精神有问题了。再说这篇书评评得好。新闻中有很多模糊概念,朱晴方先生在《模糊新闻举隅》中说得很明白。如“百万”、“无数”、“连日”等等。模糊新闻的出现,使新闻更加有了说服力,更加真实可信,你如果把“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新闻中写成“1215676”雄师过大江,反而相反了。所以模糊新闻不光真实可信,而且展示了新闻的内在美,朦胧美。新闻出版业的同行们都去读读《模糊新闻举隅》一书。你将获益匪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