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文化幻象的“中国形象”在欧美人当中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只是作为一个“他者”被注视、被制作,由此导致了生活画面的失真。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近40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人类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小说创作中。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师》2006,(12):55-57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迭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是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并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最后叶落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赛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岁,而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81岁。这里似乎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可比性,从中亦可见出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70周年,但早在1930年,中国的赛珍珠介绍业已开始。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赛珍珠接受走过了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褒贬不一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盘否定再到新时期以来的逐渐走向公正客观评价的历程。特别是到了世纪之交,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倡文化多元、推崇异质文化交流的赛珍珠及其跨文化创作越发引起世人的关注。政府部门、出版机构、大专院校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全方位、立体化地合力研究赛珍珠及其作品,在翻译、研究、教学诸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妨说,赛珍珠已回到她所称为的“父国”——中国。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这种文化的热爱。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描写中国的作品上取得了比20世纪其他西方作家更高的成就和声誉。  相似文献   

10.
王敏 《文教资料》2012,(33):146-147,150
赛珍珠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冲突、理解和共融的过程。《大地》三部曲是她的代表作,小说中描述的家庭伦理、国人道德、爱情观以及自由追求等都体现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反映了赛珍珠本人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赛珍珠诞辰一百周年。这位前半生客居中国、后半生终老故乡的著名美国女作家,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沟通,起到了举世注目的桥梁作用。所以,1973年尼克松总统在给她的悼词中生动形象地称她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在中西比较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来纪念这样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更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赛珍珠的人桥作用,在她的孩提时期便象征性地开始了。她同中国小朋友玩游戏时,孩子们一方扮演西方列强,一方扮演亚洲盟军,而她却作为美国人在二者之间调停,帮助中国。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国的大学教书时,曾作为语言文学教员向中国学生介绍西方文化。1992年,于而立之年的赛珍珠写了《也谈中国》和《中国之美》等向西方介绍中国  相似文献   

13.
郭英剑认为当今中国大陆赛珍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赛珍珠众多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因此赛珍珠的文学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贬低了,因此,应该加强对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姚君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已经在赛珍珠非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从而促成了赛珍珠研究“从小说到非小说”的转向。但是,我们亟须加强对其非小说的研究,因为赛珍珠的这类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它们更直接地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异质文化差异共存和互相尊敬的文化精神。张志强对当下赛珍珠研究进行反思后,认为应该增强元批评意识,注重批评方法的多元和综合,提高批评的对话意识。徐清认为对赛珍珠的文化边际性进行阐释,是比较贴近其思想境界和作品实际的。在赛珍珠研究中,我们应该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其一个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是美国人,却一生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她对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家族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及小说写作等方面的推崇。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与中国传统文化曾蕾任何一位天才的作家与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会有着天然固有的联系。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也不例外,她的一生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赛珍珠虽不是一位系统探讨和专门研究中国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赛珍珠两种文化主体性平等关系的探讨入手,用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对赛珍珠跨文化的小说思想进行观察,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赛珍珠跨文化小说思想的意义:历史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面镜子,使她可以搁置民族主义情绪,相对中允地评价中国小说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传统的漠视与偏颇;现实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个向导,使她能够关注中国小说的民间特性,从而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文化全球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像一座桥梁,在沟通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方面做出的努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其意义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却不被美国文学界所重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赛珍珠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中国乡土题材为主,而没有建立在美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以西方人的视角通过小说的形式对中国乡土文化以客观评价,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本论文着重于探讨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虽然生为美国人,但是在她1934年回国定居之前,她对美国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而她对中美两国、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却是很早就体认到了.另外,赛珍珠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意识.这三点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她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矛盾的中西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冀明  周敏 《文教资料》2008,(31):20-22
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青少年在中国度过,她在中国的独特的生活经历既激发了她最初的文学创作的灵感,也使她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作为一名女性文学创作者,赛珍珠的一生都在关注着中国和美国女性的现实生活.本文旨在揭露赛珍珠矛盾的中西方妇女观,进而剖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客观评价赛珍珠矛盾妇女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人们对美国的海外传教事业毁誉参半。赛珍珠的一生与美国传教事业的关系错综复杂,她为了挣脱孩提时期宗教信仰的束缚进行了艰难的斗争。赛珍珠的经历代表了很多人对传教活动的醒悟,人们开始质疑“向非基督教文化传播基督教是否有道德可言”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