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37岁的好莱坞著名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进行了预防性双乳腺切除手术,这是因为她体内有一种遗传自母亲的BRCA1基因缺陷,该基因缺陷会导致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都比较高,分别为87%和50%。有报道称,将来她还计划进行卵巢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7):I0003-I0006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好莱坞性感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因公开自己接受双侧乳腺切除手术的事实而受到广泛关注。5月14日,朱莉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我的医疗选择》一文,表示自己花费3000多美金接受的遗传基因检测显示,由于携带致癌基因brcal,令她可能患上乳腺癌及卵巢癌的概率分别是87%和50%,因而在切除双侧乳腺并重塑乳房后,她决定继续进行卵巢切除手术,以彻底降低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3.
自国际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切乳保命的话题效应持续发酵,引发了一系列的“朱莉效应”,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基因检测,并开始提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围绕:基因检测真的能够预防癌症吗?基因检测是个什么技术等问题展开,下面针就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通过基因检测预防癌症。  相似文献   

4.
好莱坞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称,由于其身体携带致癌基因BRCA1,她患乳腺癌的几率大约是87%,患卵巢癌的几率大约是50%。于是她决定切除乳腺,以降低致癌风险。朱莉的预防性切除乳腺是福是祸现在并不容易下结论,需要时间来验证。不过,朱莉的勇气实在可嘉。  相似文献   

5.
谭敦民 《百科知识》2012,(21):34-35
前不久,某大学一位退休的营养学教授患了乳腺癌,60多岁的人不得不忍痛做乳腺切除手术。据了解,一般都是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才患乳腺癌。作为营养学教授,她和家人平素比较注意营养均衡、食物多样,对雌激素的摄入有所控制,怎么会患乳腺癌呢?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位医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革新》2014,(5):15-17
只需一滴血或一点唾液,就能预测罹患癌症的几率?近年来,基因测序从实验室走入临床,甚至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界的热门话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名人效应”。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和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都曾采用此法来抵御癌症侵袭,朱莉为此预防性地接受了乳腺切除手术,乔布斯虽然仍因癌症去世,但他生前接受的全基因测序,已成为很多国家富人追捧的高端体验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春风拂面、桃红柳绿的北京,日前迎来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众多国内外专家,他们汇聚在2014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上,共同把脉未来中西医药学的发展趋向。"个性化医学"时代将来临美国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不久前实施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因为她的母亲及姨妈都罹患卵巢癌和乳腺癌,此举是为防患于未然。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举此例说,其实家人有这样的病史不见得她就一定会得此病。如果是人生远未开启的十六岁花季少女,忽闻可怕的信息并作出如此决定,将对其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事实上,整体人群患乳腺癌的几率是15%,其她妇女同样存在这样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当莉斯贝丝·塞利亚妮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时,她很想通过血液检测确定自己体内的两个BRCA基因是不是出现了可十白的突变。(BRCA—1和BRCA-2也被称为“乳腺癌基因”,科学家相信,它们的功能异常会大大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伦敦6月25日电(记者刘石磊)英国国家诊疗标准化研究所25日指出,并非人人都需要双侧乳腺切除手术等创伤性预防措施,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可每天服用他莫昔芬等抗乳腺癌药物,以预防发病。  相似文献   

10.
基因使我们存在差异为什么有人天生胆大有人天生胆小?有人爱刺激有人爱安静? 有人易愤怒有人易焦虑?有人聪明有人愚笨?……这里都有基因在起作用,是基因让我们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10,(8):36-37
某市居民张先生的妻子今年刚过完38岁生日,独生女儿又考上了重点高中,一家三口生活十分幸福美满。妻子前年在肿瘤医院检查乳腺时,发现有一个小肿块,当时诊断为"乳腺增生"。她也没在意,也没做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去年10月份到某医院检查后,怀疑有患乳腺癌的可能,及时住院手术切除,经多次病理检查,被证实为"乳腺癌"。从此,全家处于紧张与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12.
肿瘤边缘的癌细胞经常与健康组织混杂在一起,因此医生在手术的时候总是尽量向外多切一点,以尽可能地将癌细胞切除干净。而一旦术后检查发现切除的组织边缘有癌细胞存在,由于癌细胞残留,就不得不再进行一次手术。大约20%的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基因靶向技术是建立在胚胎干细胞和同源重组技术之上,对基因组进行定位修饰的一种实验方法,在转基因动物的遗传性状修饰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人类认识基因到改造基因的历史线索出发,揭示了基因缺陷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并介绍了由其引发的修复和改造基因的科学研究。此外,总结了基因靶向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全新的生物实验模型对于基因修复和改造所带来的划时代的意义,并对基因靶向技术研究过程的科学意义和方法论启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存在有何意义?我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我们生来就是自私的?"别误会,老师不是要跟同学们探讨哲学,一切的问题都要从英国作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说起。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任何生命体,都是基因建造和操纵的一台机器"。看完这两句话,你一定吓坏了。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第3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个科学的词汇——基因,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并变得越发“热”起来。与基因有关的各种新发现亦不时地见诸报纸电视:科学家发现“冒险”基因;基因决定睡眠质量;基因决定记忆力水平;基因决定是否腼腆;基因决定人的身高;基因决定交友和择偶的标准;基因决定宿命;  相似文献   

16.
男女生理和心理都是不一样的,基因在这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诞,对家庭生活极其不满,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婚姻。 有关男女的两个故事 令梦露郁郁寡欢的还有她的不育。研究人员认为, 梦露的所有怪诞和不育可能与她的性染色体异常有 从20世纪开始,人们  相似文献   

17.
杨欣 《百科知识》2004,(4):26-27
现代生物医学的许多研究和事实证明,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人通婚后,后代容易产生缺陷,包括精神和生理的。基因和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在基因(往往是隐性基因)都有一定的缺陷,有血缘近亲关系的人如果通婚,有缺陷的隐性基因就容易遗传下去。因为两个亲代的基因缺陷位点相同或相似,因而可以使缺陷基因得到更多的表达机会。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以来,有一个科技名词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传播媒体和老百姓的言谈中,这就是基因。与基因相关的科技新名词、新概念还有基因工程、基因治疗、基因经济等等。那么,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京都大学伊藤嘉明等科学家从患者体内发现了导致胃癌的基因。据认为,这有助于开发治疗胃癌的药物。据此间媒体日前报道,伊藤等科学家从早期至晚期的46名胃癌患者的切除组织上提取细胞,研究发现,大约60%早期胃癌患者的“RUNX3"基因都停止了活动,而在晚期患者中,这种基因停止活动的高达90%。“RUNX3”是一种促进分泌消化酶的基因,1995年被伊藤教授等发现。使用老鼠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基因如果不起作用,细胞数量的调节就会发生障碍,而胃内壁的细胞就会不断地增殖,以致超出正常范围。把这种被破坏了…  相似文献   

20.
文辉 《百科知识》2003,(11):17-18
基因这个词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耳熟能详了,基因这个概念也已经有了1个多世纪的历史,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也已经取得了轰轰烈烈的成果,但是,人到底拥有多少个基因呢?这个答案却似乎越来越渺茫了,为什么呢?因为归根结底人们发现,问题出在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基因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