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析《红楼梦》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已建成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简称霍译本)中围棋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的处理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霍译本与杨译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均站在译介受众的角度,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云儿的小曲中表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指出因为措词、句式和节奏的不同处理,在表现原著效果方面两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葬花吟》是小说《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这首诗的英译,充分体现了其精湛的翻译水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葬花吟》进行逐句的中英文赏析,尝试探寻汉诗英译的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5,(5):105-109
《红楼梦》讽喻诗以其多重语义特征和辛辣的反讽意味构成《红楼梦》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莱辛的美学原则为我们解读杨、戴和霍译本提供了新的美学视角。变异原则是指文艺作品对原型对象摹写时有意寻求偏差和不同以造成更佳的审美感受力。近似原则是指文艺作品描摹物体或动作时寻求近似的审美体验和美学效果。它包括两个子原则:不臵顶和小中见大。薛宝钗的《螃蟹咏》是《红楼梦》讽喻诗中的杰作,二个译本翻译风格不同。杨、戴译本趋于平实,霍译本趋于工巧。但是在语篇层面上,霍克斯的译本则更胜一筹,忠实再现了原文的多重讽喻意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借助WordSmith 6.0、Readability Analyzer1.0等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芙蓉女儿诔》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翻译风格研究。霍克思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翻译风格各有特色:从语言风格上看,杨宪益译本词汇变化度较霍克思译本更大,用词更为丰富。霍克思译本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较低,阅读难度更高。从典故的翻译上看,杨宪益译多采用加注进行补充说明式翻译,霍克思译则倾向选择省译、直译、隐化译法替代。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关于书名、地名、人名、称谓、药名、节日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就两个译本在传达原文语言和文化信息方面提出了看法。两位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对饱含中国特殊文化内涵的"名"作出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称谓语,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张茜 《海外英语》2014,(5):153-155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霍克斯先生和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全译本先后出版,《红楼梦》的英译研究逐步走向高潮。由于受明清时代伦理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书中采用了大量讳饰,关于性事和死亡的讳饰尤为明显。讳饰指出于禁忌或厌恶等原因而避免使用某些特殊字眼的修辞手法,隶属委婉语。该文将杨、霍译本中对性事和死亡的讳饰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译者对讳饰翻译的不同特色,总结他们对讳饰辞格的翻译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笔调奇逸,风格健朗,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不少人都尝试翻译过此佳作,其中杨宪益、林语堂两个译本各具特色.通过对本词的鉴赏,从用词、意境、押韵等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李晓 《海外英语》2020,(6):37-38,58
《红楼梦》的回目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小说最负盛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版(简称杨译)和霍克斯版(简称霍译).该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比两译本回目翻译之异同,旨在探究杨译和霍译如何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翻译《红楼梦》的回目,却殊途同归,使译本均获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汉英翻译工作带来了难题。一般来说,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出发,以《红楼梦》及霍译本语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译文与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差异。研究认为,《红楼梦》原文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灵活多变,译文因翻译意识形态操控,其模式呈现出简化单一的特点,语言特征及风格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心理习惯。  相似文献   

18.
对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到目前为止,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种:一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主要采用音译人名的办法;一是霍克斯的译本,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则意译,让人产生联想,推知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特征。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其翻译要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必然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注释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占重要地位。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以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的译本《红楼梦》第一回的注释处理为研究对象,比较两译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所达到的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酒文化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贯穿整个小说始终。笔者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译本为例,对其中的酒文化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两个译本的不同翻译策略,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能给翻译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