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汉"灾异说"之旨,在于要当政者慎微重始,尽早发现政治失误并及时正确应对,其实质乃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王权空前强大之时士人们为了发挥自身的政治作用而创造的一个话语系统。西汉儒臣们运用这个话语系统,参与朝政,可是效果有限。于是,"灾异说"始衰而"祥瑞说"始兴,后者成为士人为王权服务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2.
西汉政论散文的兴盛既是对先秦以来诸子论政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汉代新的政治形态的产物.西汉政治较为开放,君主鼓励为臣者发表各种不同观点,而西汉今文博士制度的设立,使得廷议之风更加兴盛,而这正是政论散文兴起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汉元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生皇帝。他全面施行儒生政治,使儒家学说与现实政治的结合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历史同样告诉我们,从汉元帝时期起,西汉王朝便进入它的衰亡阶段。先是汉元帝为太子时就曾向汉宣帝建议“宜用儒生”。汉宣帝斥责他:“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并感叹说:“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元帝纪》)儒家学说一经与现实政治全面结合,为什么反导致西汉王朝的衰乱?汉宣帝又何以不幸而言中?  相似文献   

4.
从汉元帝施行全面的儒生政治,导致西汉王朝进入衰亡阶段之后,再经成、哀、平三帝共37年(公元前32—公元5年)的统治,刘氏王朝使为王莽所取代。成、哀之际,“天人”之间,险象环生,危机四伏,面对这种世纪末日的严峻形势,儒生们在政治倾  相似文献   

5.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效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同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  相似文献   

6.
于媛 《华章》2013,(32)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并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外交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王莽改制表面上看是一场复古运动,实际上是一种托古改制,他对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和农民奴婢化这两大社会背景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于是领导了这场自上而下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西汉前期,商品经济在战国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积累大量货币财富的所有者,把大量资金投资于土地,形成了土地买卖、兼并的高潮,从而加剧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但到中期,汉武帝的抑商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西汉国有土地私有化进程也得到了减缓,从而揭示了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时的国有土地私有化成正比例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秦朝以吏为师,遗礼义,弃仁恩,重申韩,十四载而亡。西汉初年,儒生渐起,孙叔通制礼乐。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为官方哲学。东汉光武诸帝亲历学儒,儒学最盛。诸多官员兼有儒生身份。淮浦陈氏家族有重儒传统,家族成员普遍具有忠君、爱民、直谏的政治操守。陈球是其杰出代表。陈球率道直行,仗义执言,以国家社稷为重,突出表现在议窦太后合葬,零陵破敌,设计除宦官曹节。  相似文献   

10.
汉法与回回法之争,是元初政治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许衡与阿合马这两个代表性人物之争,体现了汉族儒臣同色目理财权臣在治国理念上的深刻分歧,他们之间的斗争复杂、激烈。阿合马等所以受到重用,许衡等所以会被疏远,关键在于理财之臣的聚敛政策正符合元世祖忽必烈在政治、经济上的需要。所以,在汉法与回回法之争中,忽必烈实际站在后者一边,由此改变了其先前的重儒政策。  相似文献   

11.
明代前期国力逐渐昌盛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台阁体,学者们亦多从教化、治世的角度接受前代儒者的思想。何乔新身处明代前期国力鼎盛之时,他以官方儒者的身份,倡导世人以“推洁廉之志而弼成治化,以环丽之词而歌咏太平”的态度来接受《楚辞》。他的这种主张亦是明代前期官方舆论风向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原始儒家在“解释的时代”通过对儒家传统经典思想的改造。建立起以仁礼为其思想核心和以道为核心思想的伦理政治理论,不乏有以古鉴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命观念是上古史研究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者对王朝更替及其重大行动提供合法性解释的惯用术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及对其做出详尽的阐述始于西周。两周的天命观念的神秘性和人文性承袭、发展于夏商。天命观念对道德因素的融摄,使之具有了理性之光,不单限制了王权;同时开辟了以后儒家道德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钱陈群是清中期的一代儒臣,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影响巨大,与沈德潜并称“东南二老”。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诗歌4000余首。其中亲情诗、民生诗、题画诗、唱和诗从艺术和影响上都比较大。钱陈群的诗歌取径较宽,重性情与学问,上窥汉魏、下综唐宋,出入韩、白、苏、陆之间,自成雍容温丽,和易流转的盛世平和之音。  相似文献   

15.
在汉初政治转型进程中,贾谊对秦代和汉初道德危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倡导礼治建设,呼吁严明朝藩秩序和强化社会伦理控制。为了实现对君权的规范制衡,他提出学礼、习经并重的君储教育制度,发展先秦儒家的师友君臣论,强调了天谴和民本观念对君权的约束。针对黄老无为治道的积弊,贾谊推崇进取有为的政道原则,化解伦理与事功之间的矛盾,为朝廷制藩削藩寻找伦理合法性。贾谊是汉代反思秦政最有力度的批判家、倡导伦理复兴的儒家功臣和促成向伦理政治转型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16.
汉元帝重用经学之士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帝即位时,各种社会矛盾已十分尖锐,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改变前朝“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而采用“以柔治国”的儒家方略,以缓和社会矛盾;元帝本人十分尊崇儒家经学,受过良好的经学教育,具有深厚的经学功底:这些就是元帝重用经学之士的原因。元帝多途径地大量选用经学之士,使当时官吏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经学和封建交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从汉初到武帝前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时期。虽然焚书坑儒给儒学造成了极大打击,但秦统治者并未完全放弃儒家思想,而且汉初的黄老思想中也渗透有很多儒家的观点。此外,儒学在民间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在这一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积极地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汉代现实政治的需要,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一切与儒家思想在汉初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渴望实现自身的儒学,还是作为未完成态的现代性,它们内在都要求更新、融合,这使得儒学与现代性之问构成一个联结.儒学虽然古旧,但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品质、将历史文化整合到一个解释系统的能力、对于自由与秩序的构想,都深具时代的生命力;同样,现代性虽然是人类的命运,但其自身存在的谜一般的悖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执著、工具理性与虚无主义的盛行,都将是其无法克服的痼痰,它同样需要自我超越.儒学与现代性的交融将是儒学的复兴和现代性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对东汉开国功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通过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的量化,并分别对东汉功臣近儒和东汉功臣出身于商人地主的史实进行补阙,最终同意赵翼在《廿二史剳记》中提出的“东汉功臣多近儒”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儒学的义利观以孔子提出的“义以为质”为基本立场,它在义利之辩中具体展开为“义以建利”和“以义制利”两个方面。义利观的二重义蕴在先秦均曾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因而具有较为合理和稳定的形态,但“义”功能的双重预设内在地蕴涵着矛盾,使两个方面实际上存在 着分离的趋向,正统儒学和非正统儒学分别发展或强化了其一个方面。到明清之际二虽又有了平衡发展的契机,但明清诸儒的探讨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因而没有摆脱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