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莽以新代汉,长久以来被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篡夺政权的事件。王莽本人也成了外戚权奸谋朝篡位的代表人物。文章力图不受《汉书》等史书中贬抑挞伐王莽及"新莽代汉"的内容的束缚,而着眼于西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汉末年王莽的个人表现等因素,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论述"新莽代汉"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人们对"新莽代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莽以新代汉,长久以来被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篡夺政权的事件。王莽本人也成了外戚权奸谋朝篡位的代表人物。文章力图不受《汉书》等史书中贬抑挞伐王莽及“新莽代汉”的内容的束缚,而着眼于西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汉末年王莽的个人表现等因素,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论述“新莽代汉”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人们对“新莽代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莽改制是西汉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研究,人们较多地是注意从西汉末年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形势,谈它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而从经学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则不多见。王莽的改制,按其依据的理论,又常称为“託古改制”。其实,所谓王莽的“託古改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是託古经以改制,就是说王莽企图照搬秦汉以前的古代经典来修改和代替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由于在王莽改制的同时,经学上出现  相似文献   

4.
吕母(?-公元18年),女,琅琊海曲(今日照)人,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她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西汉末年,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被迫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王莽掌权后,“托古改制”,朝令夕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曾以西汉皇室外戚的身份代汉建立新朝。新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但它却是连接西汉与东汉的一个朝代,而且还以曾经发生过不同寻常的王莽改制和声势浩大的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而著称于后世。总之,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而王莽建立新朝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学、大学中国历史教材和许多中国史论著,以及《辞海》等大辞典,普遍把王莽建立新朝的公元纪年定在公元8年。然而,事实上王莽建立新朝的公元纪年应该定在公元9年,定在公元8年是错误的,必须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6.
西汉末年,新老奴隶主势力总代表王莽,抛出了一个尊孔复古的政治纲领,演出了一场复辟倒退的历史丑剧。他活象眼睛长在后脑勺上的申公豹,只是向后看,妄图把历史车轮从西汉封建制拉回到西周奴隶制的社会模式中,结果受到农民大起义的惩罚,落得个百姓“切食其舌”的下场。但是,王莽搞复辟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它有着很深的社会基础。在当前深入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重温历史,继续批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王莽复辟的社会基础,对于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王莽的富民思想上承先秦、秦汉以降的惠民和富民思想,同时又是对西汉末年社会现实问题的客观反映。王莽在辅政和当政时期,经常施民以财,献田献钱;赈民之急,安置流民;惠民以利,官营赊贷;鼓励发展农业,改革俸禄制度;从而构成了其富民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莽是一位在史学界有争议的人物。他以外戚的身份入主朝政,最终代汉建新,并针对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撇开“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尽管王莽政权存在时间很短,但在它存在的15年内,自始自终,确实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活动。这次改革触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是不容置疑的。只是这次改革没有很好地解决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绝不能因为它的失败而彻底否定这场改革的必要性与其客观的历史地位,否定王莽的个人才干。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9.
两汉之际刘氏宗室的“中衰”与“中兴”马彪西汉之际包括了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和东汉初年三个时期,从王莽摄政的公元6年到对秀平定陇、蜀的公元36年,30年间换了三个朝代、两姓政权。其间刘氏宗室从"中衰"到"中兴"的曲折经历,由于被两《汉书》作者记载得十分隐...  相似文献   

10.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农民丧失土地依附于豪强,致使国家控制的人口剧减。王莽针对这样的社会危机采取了王田私属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面对相似情况的曹操推行了屯田制,成功得壮大了经济实力,为其统一北方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1.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汉室政权,改“新”朝,他随后的改革制度并不成功,不久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汉朝皇室后裔刘秀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他通过征战四方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  相似文献   

12.
一、汉末社会风尚和学术走向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孙弘以治《春秋》由布衣拜相封侯,天下学生靡然乡风。从此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士族。土族以儒生入仕的封建官僚为首,包容了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集团的知识分子,在西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王莽居摄之际,一部分士族屈志求全,颂德献符  相似文献   

13.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时曾在青晦湖地区置西海郡(简称“莽设西海郡”),王莽改易郡县名称时,又曾将金城郡改为“西海”。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于这两个内涵不同的西海未加区分,因而在西海郡同金城郡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产生许多不同的说法。择其主要者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四种:  相似文献   

15.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西汉王朝第十五代刘婴5岁当皇帝,不久就被王莽赶下了台。王莽结束了西汉215年统治,建立“新朝”。王莽是位儒学大家,他想缔造一个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体制,于是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尹连忠  赵军 《课外阅读》2011,(12):308-309
王莽改革失败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崇儒,治国方针受到儒家理想的严重影响。西汉儒学的特别之处是儒学与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说、谶纬说相结合,使西汉儒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王莽是西汉儒学的实践者,他的成功在于他对儒学的身体力行,他的失败在于对儒学的笃信而失去了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8.
扬雄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卒于王莽天凤五年。汉成帝即位,他二十二岁。年三十余,才到长安。他享年七十一岁。汉代农业租税的情况,王莽认为: 汉代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隆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汉书·王莽传》)这样说法是合乎实际的。西汉末年,这样现象更加严重,而外戚、宗室、公主、王、侯、大官僚又利用权力进行兼并,于是生产不断下降,形势的发展,预兆出西汉王朝的必然灭亡。为了配合政治统治,实施了独尊儒学的政策,但到这时,原有儒学已不能起协助统治的作  相似文献   

19.
外戚势力影响着整个西汉历史,到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加,外戚势力空前膨胀,威胁到汉室政权的存在。王莽势力在这种形势中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取代汉室统治,本文拟从王莽如何发展实力,又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探讨王莽最终代汉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王莽问题研究正进一步深入,但对王莽改制的原因缺乏全面深刻地研究,至于王莽个人的素质与改革的关系则更少有人研究。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探讨。我们认为王莽改制有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其间接原因,是汉元帝统治以前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在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造成的。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调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出现“都鄙凛庆答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祭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不可食”①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公元前一世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