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毅莲 《出版参考》2013,(15):20-21
微时代是指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  相似文献   

2.
李伶俐 《青年记者》2013,(17):25-26
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短小精练、实时互动为主要传播特征。微博给身处"微时代"的领导干部带来新的考验与挑战,考量政府与官员的"微素养"。  相似文献   

3.
沈昕  翁华强 《青年记者》2012,(26):27-28
"微时代"的定义与范畴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学界仍莫衷一是。有的通过传播现象进行总结性的界定,如陈艳艳认为:"由微民发起,以微博为载体,加之以微动力、微情绪、微需要、微服务,共同构成当前社会盛行的微文化,人们自此进入微时代。"①也有学者通过分析"微时代"的网络传播构成要件归纳定义,如浙江大学林群认为:"‘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正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微时代已经到来。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时代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大众",而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统纸质媒体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闻传播学意义上来讲,微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志伟  郑琨 《今传媒》2013,(5):63-64
在"微时代",城市文化传播应依据微传播的种种特征,依托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介,探索符合"美丽中国"发展方向的微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陆萍 《新闻战线》2015,(5):135-136
本文从"微时代"的界定和特征入手,对"微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新方式和挑战做了研究阐述,以此辨析英语教学所受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更是飞速前进并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其中,"微信"、"微博"、"微公益"等一些以"微"为标准的新兴传播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兴媒介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承载着这一现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微时代"。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的城市微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已经进入到以"微"著称的新阶段,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网络应用正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城市文化传播要应时而上,见微知著,利用新事物,把握发展机遇。城市微传播的概念及典型代表1.城市微传播城市微传播指城市文化在微传播时代的传播。城市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学术探讨往往会把它具化到一些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本文采用《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包括物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微传播"兴起,为以报纸为主阵地的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本文从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转变探索方面,试图寻找传统媒体在微传播领域的作为。  相似文献   

9.
常凌翀 《视听界》2012,(5):99-101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匆忙浮躁的受众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微观点、微博"的发展乃大势所趋。各种信息和产品简洁传播和方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微时代"由此应运而生。作为"微时代"发挥力量的主要平台,微博上的公开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微博成为政府发布决策、信息公开的最新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下时政新闻互动、碎片信息共享、交联传播等传播特性,指出了"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能够进入良性循环,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何剑波 《青年记者》2014,(2):109-110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名互联网民,只要拥有一个小小的账号,都可能成为一个媒体,通过大众观看、分享、发帖、转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一个全新的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其典型特征就是"微"。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将颠覆传统大  相似文献   

12.
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会化媒体,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身处微时代,政府机构和官员纷纷入驻微博,着力利用基于新媒体的执政资源推进政务工作,尤其面对危机,愈加凸显出社会管理发展的智能化传播功效。本文以广东遭遇超强台风为例,将"广东发布"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广东省其他政务微博为辅助样本,分析政务微博在危机处理中的传播功效,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杰 《东南传播》2012,(11):93-95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似乎一夜之间,从"微"不足道开始大行其道,人们惊呼"微时代"的来临,这是对信息传播的一次颠覆性革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传统媒体,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无不开始研究"微传播"的奥秘,引入、借鉴、融合,新闻的发布、话题的制造、品牌的塑造、微传播开始发挥出非同寻常的能量。本文将结合当下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微传播(主要指微博的传播形式)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能给大家产生共鸣、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微媒体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为传播方式,满足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普适性的时代。本文从微媒体出现、微内容生产、微传播涌现,到微产业萌生的时代现象入手,通过对四个传播关键词的分析释义,勾勒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微传播,颠覆了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实现了广告传播的“微”范式转型.以微信、微博引领的微媒介,为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微环境下的广告宣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但也导致虚假信息、抄袭创意、盗版内容等废弃文化现象传播得更快更广.本文拟以“废弃论”来观察与分析微文化与微媒介现状,以期助力当下微广告的良性传播.  相似文献   

16.
微博不仅仅是一种自传播时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多维信息符号。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政治、社会分化以及媒体转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会传播领域的特有符号。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话语、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微博的符号性及其象征意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何谓微传播,何谓微事件,何谓微时代 微传播是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参与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条件和媒介环境的变更使人们的心理态势也随之产生变化,相伴而来的就是舆论形态上的畸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微媒介传播的迅速流行,传媒行业全面进入微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受到了极大冲击,各大纸媒纷纷抢滩微媒介入口,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然而,囿于传统新闻传播思维,这些微媒介产品良莠不齐、处境尴尬。纸媒编辑如何创新编辑理念,运用互联网逻辑破解融合困境已经成为纸媒数字化进程中亟待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网络舞台,从微博、微信,到微电影、微旅行,“微时代”已成为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