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极大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媒体发展的中坚力量,新闻编辑身上肩负的担子更重,如何顺势转型,提高综合素养,推动媒体平台迎来发展的春天就成为思考的核心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了新闻编辑的职业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2.
方胜 《新闻知识》2012,(6):12-13,5
随着媒体新闻线索的竞争加剧,涌现出"职业新闻报料人"这一特殊的人群。本文提出了职业新闻报料人的定义,归纳了其以获取媒体奖励为目的,经常向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线索,为媒体记者采访提供各种便利,以及和新闻媒体、基层群众都有密切联系的特点,分析了其对媒体新闻采编工作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媒体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景洋子  田皓奕 《传媒》2016,(8):70-71
互联网时代,网络为人们发布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平台.这不仅深刻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也给新闻工作者一直遵循的新闻职业规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依托于网络的自媒体人似乎并没有把真实、客观、中立等原则置于重要地位.本文首先分析了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动机、传播内容、传播态度等方面给新闻职业规范带来的挑战,进一步阐述了自媒体的这些传播特征会反过来促进新闻职业规范“逆流而上”,并营造出更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4.
郑重 《青年记者》2005,(10):1-1
前几天几位“圈内老朽”茶座小聚。谈兴正浓,刚近三十的赵公忽曰:“诸位在新闻圈混了数年,可曾想到我们这些‘名记’吃的同样是‘青春饭’,与‘名妓’的后半生几无差别?”做记,有个七八年经历的绝对能称得上是“老人”了。赵公服务于一家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媒体,自身极其勤奋,好稿颇多。加之所在媒体影响极大,圈内公认为“名记”。  相似文献   

5.
新闻从业者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和媒介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新闻从业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论文基于一项全国新闻从业者调查显示,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强度较大,而来自经济收入方面的压力最大,因子分析显示,新闻从业者压力分经济收入压力、单位政治压力、单位经营压力、个人归属压力和身份压力五个维度,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从业者压力无显著差异,不同媒体、不同身份从业者压力感差异较显著,而不同性质媒体、不同职务从业者压力感差异较小,50岁及50岁以上的从业者在各项压力上均最小,随着从业年限的增长,从业者感受到的来自经济收入和个人归属方面的压力均显著降低,论文指出,有序的竞争促进媒体的发展,而过度竞争造成的压力不利于新闻从业者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吕静 《传媒》2016,(24):86-88
新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体行业和从业者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也对新闻从业者个体和整个新闻行业本身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形成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新闻从业者个体和新闻行业两个层面以及传统新闻从业者和新媒体从业者两个角度,对新媒体形态下新闻从业者职业操守和行业自律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行业的自律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将自媒体从业者纳入职业规范管理范围内,探讨并形成针对新媒体从业者的新的职业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7.
赵建科  左燕妮 《新闻窗》2008,(3):117-118
做好时事政治的报道是主流媒体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主流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是由时政新闻在各类新闻中所处的地位及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因此,时政记者在主流媒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所在媒体时政新闻的水平,关系到媒体报道的时政新闻是否对社会有利,还会影响到媒体自身的安危,也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优秀记者。  相似文献   

8.
纪旭 《中国编辑》2003,(4):62-63
“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一种失恋的感觉……我承认我最害怕天黑,梦被掏空的错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南门的地下过街通道里,一个长发青年拨着一把旧吉他,用嘶哑的嗓音吼着阿杜的《天黑》。这一天,是5月24日,广州各大报纸的头条无一例外都是“世界卫生组织解除赴粤港旅行警告”的消息,广州似乎在一瞬间被卸掉了沉重的枷锁,整个城市有了轻松的感觉。作为一个新闻编辑,我见证了黑暗来临又消退的全过程。此时,当国内媒体正在反思SARS如何改变着中国的时候,我,则在思考着SARS如何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9.
韩亚空难发生后,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各展所长,及时、快速、多样地发挥了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在新闻职业伦理和素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外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缺少自律、对他国灾难幸灾乐祸、国内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在空难报道中存在价值观偏颇等人文素养欠缺,以及少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新媒体则表现出人为地将灾难神秘化、灵异化等科学素养欠缺等问题。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和从业人员有必要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根本目的,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仇娟 《视听》2016,(6):161-162
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赋予公众更多发声的权力。传播技术的提升不仅加快了信息交互流通的速度,也扩大了滋生虚假新闻的可能性。一部分缺失了职业操守的新闻从业者无疑充当了虚假新闻的炮制者和传播者。但新闻工作作为一种崇高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要牢记自己的职业天职,恪守职业操守。本文从新闻失实的几种典型类型和具体表现出发,剖析当下媒体从业者职业操守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最近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目前新闻界确实问题较多,要求到一线采写东西是应该的.但用“走转改”来要求党政机关是适当的,而媒体不是党政机关,记者不是领导干部.专业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职业,其特征如马克思所说:“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记者到一线不是领导干部体验生活,而是要能够抓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且新闻有强烈的时效性特征.这些是不能通过简单地要求“走基层”就能做到的.当然,先从“走基层”做起,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12.
徐鹦 《新闻窗》2013,(2):16-17
一、新闻记者的含义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代替着广大民众前往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是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通过大众媒体将事件的真相、意义呈现给观众,协助媒体达到教育、监督、娱乐等功能。一般来说,新闻记者主要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通讯社等机构工作。而现今也有部分新闻记者是在替网络媒体工作。新闻记者表现新闻的方式可以分为报道、专题、调查采访、专访等等。但记者的稿子、图片、影带等,通常要经过编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数量急遽扩张、年轻人的面孔越来越多,这是媒体发展和社会信息流通加大的需要,但这种变化来的还是快了些.仓促了些。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媒体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的记者们需要哪些必备的素质呢?  相似文献   

14.
周行 《新闻战线》2015,(5):201-202
基层新闻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十分复杂,也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就目前情况来看,基层新闻从业者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层新闻的传播效果。探讨基层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其综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社会转型,众多媒体通过各种途径接地气,倾听基层的声音,真实反映转型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作为基层新闻从业人员,其  相似文献   

15.
陆纲 《新闻导刊》2005,(4):36-36,35
在现代传媒中,新闻图片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摄影记者在各种新闻事件中不仅是采访者,很多时候也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摄影记者在现场的言行举止,不光体现出自身的素质修养,也代表着所属媒体的社会形象,事关新闻行业的职业声誉。因此,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学习,重视新闻记者在社会公众中的职业形象,规范现场采访行为,是自身、所属媒体和整个新闻行业的共同要求,摄影记者在这方面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晓明 《视听界》2014,(4):128-128
多年前,本专栏发表了一篇《职业尊严》,从切·格瓦拉说起,为备受冷落的新闻学术期刊的尊严鼓掌。在传统媒体遭遇新兴媒体袭扰的今天,又想起了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7.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李丹 《青年记者》2020,(6):40-41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新闻失实频发的原因在“后真相”时代,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提高新闻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网站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都需要不断提高,让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破镜重圆”。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以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为起点,新媒体盲目跟风、以偏概全,自媒体以“吃瓜群众”心态引发舆论狂欢。这次事件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还是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交媒体发展迅猛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以及为何社交媒体做不了新闻发行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