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心理特征及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把握老年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特征表现为:渴望尊重、渴望交流、默守陈规、争强好胜等。在采访中要想得到较为满意的预期效果,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老年心理,掌握具体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采访技巧和方法,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二、采访老年人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1、接近老年采访对象时,首先必须寻找双方都能接近的“触点”,即记者与老人共有、共知、共爱等一切可以把双方联系起来的东西。其次,尊重老人体现在:不要随意更改采访时间、地点,不要迟到;采访者穿着举止大方、行为…  相似文献   

2.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3.
《新闻导刊》2004,(6):31-31
就近随机采访是记常用的采访方式之一。这时候,很多记都会走上街头,走到自己最接近的现场,倾听和反映普通市民的感想和看法。很多记觉得,这种方法是深入实际的表现,更容易取得接近性的效果。但是细细想想,这种方法运用不当,往往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春龙 《新闻界》2004,(4):28-29
新闻媒介要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必须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接近新闻源。然而,社会生活错综复杂,有时为了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尤其是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揭露时,普通的采访方式难以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更容易接触事物的真相,使新闻事件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易茗 《新闻世界》2004,(6):47-48
为摸清沈城婚介是否暗藏婚托,3月上旬的一个下午,记一行二人来到位于沈阳市今世缘婚介(以下简称今世缘)。记决定兵分两路,一名女记前去应聘红娘,15分钟后,另一名男记假扮征婚进入婚介所。  相似文献   

6.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8):95-96
记者必须以最接近老百姓的方式采访。我觉得。自行车就是我最好的发现新闻的工具。咱丹东是个狭长型的城市,从东面珍珠泡到西面帽盔山。单趟骑车就45分钟;南边忒近。从山上街到鸭绿江边。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采访。在约定时间的1分钟后,贺智生大步从门口走进,身着浅蓝色的衬衣。他礼节性地与我握手,引导我进人他的办公室,室内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装饰让我们大吃一惊,然而,这的确是中国互联网上著名的网站之一——千龙网的总裁办公室。简单的寒喧之后,采访开始了,他的谈话正如他坚守的观点一样务实。  相似文献   

8.
2004年7月14日上午,记来到北京,首先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反映情况。一名工作人员当即与货币金银局取得联系.一位处长接待了记。他先是拿起记出示的四张50元面值的纸币抖了几下,然后用手摸了摸纸币上印制的图案部分,仔细检查了水印和金属线。他还掏出一个专用的放大仪器,低下头来进行检测。足足5分钟的时间.才抬起头来。他说,记手中的四张所谓的假币其实是真币,  相似文献   

9.
傅海 《新闻传播》2004,(3):61-62
隐性采访有着巨大的社会功用,它作为显性采访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满足了大众的知情权,特别是满足了一些显性采访难以了解的非常规事件的知情权。隐性采访可界定为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诉采访对象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事  相似文献   

10.
洁尘   《视听界》2007,(3):109-109
2007年春节期间,峨眉电影频道的当家人何世平台长找到我和女诗人翟永明,商量做一个推荐影碟的栏目,这个节目叫“鉴碟”。“鉴碟”的形态是这样的:翟姐和我轮流主持,一人一周,每天一档半个小时的节目,其中插播广告前前后后接近1O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出镜5、6分钟,其他时间是配音加电影片段。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2.
就近随机采访是记者常用的采访方式之一,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方便地使用这种方法。比如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举国上下都深受鼓舞。比方说,世界禁毒日,社会各界都在大张旗鼓地搞宣传。这时候,很多记者都会走上街头,走到自己最接近的现场,倾听和反映普通市民的感想和看法,并常常冠以“他们代表了普通市民的心声”等“大帽子”发表出去。因为很多记者觉得,这种方法正是深入实际的表现,更容易取得接近性的效果。但事实上,仔细思想后我们会发现,在使用这种方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街头随机采访是非概率抽样的一种我们知道,市民对重大问…  相似文献   

13.
“请报道一下李光华吧,他可是把满腔热血倾注于新闻事业的人啊!”岳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每次来长沙,都一再恳求我们,可是采写李光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次和他交谈不到5分钟,电话来了,接着便是他抱歉地笑:“我又不能给你时间了。”为了“咬”住他,我坐上了李光华的采访车,一看,  相似文献   

14.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15.
刘群峰 《新闻窗》2010,(6):62-63
也许当记者都是貌似风光与灰头土脸相伴吧!做了那么多年记者且略有些疲惫之后,时常浮上心头的,还真是只有那牛栏江,那已近20年前采访过的地方,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已很接近于一个传说了。  相似文献   

16.
丰吉 《新闻世界》2004,(7):23-24
目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已被新闻界公认为中国电视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王志,作为这一节目的记和主持人,其“音容笑貌”早已家喻户晓。其工作效率之高,工作地点变化之变,作为同行,笔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的。笔对他的采访.几乎是在“断续”中进行完的:今天谈半小时.明天又电话聊二十分钟……在电视  相似文献   

17.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18.
周肖  谭韵佳  周白道 《传媒》2003,(4):20-20
2003年2月25日下午,广东珠海电视台记者袁俊、李云得在行使正当采访权利时,遭到广东省珠海市腾龙房地产公司一伙人的粗暴阻挠。记者手中的话筒被腾龙公司老板罗晃江抢走,摄像机被罗的手下争夺,双方较量约10分钟时间,直到110巡警赶到,罗晃江一伙人才不得不住手。  相似文献   

19.
事发在一个平常的周末 初次同艾尼江的相见,是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的病床上。这是我接到这条热线30分钟后的事。4月5日10时许,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一条热线称:一位名叫王丽(化名)的女大学生在4月2日22时许,在乌鲁木齐市山西巷准备回家时,遭几名歹徒抢劫。幸亏被一名维族青年挺身相救,而那名救人的维族青年却被刺伤,虽已做了手术,但由于经济困难,已欠医院几千元了。接到热线后,  相似文献   

20.
走进海岛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4):48-49,57
我负责《人民前线》报“海防线上”专版后,尽管常常收到或编发许多充满浓浓海味的稿件,但从未去过海岛。去年夏季,为亲临一线了解海岛官兵,以记者的视觉真实记录他们坚定海岛甜酸苦辣的生活,我特地去了一趟浙江舟山群岛,在几个岛上全方位体验了一番,接近了我所要接近的“目标”,写出了一些感人的报道。同时,一些采访细节也令我十分难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