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什么叫新闻小故事?顾名思义,它是新闻和小故事相融其间,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短小精悍,常见的有四五百字、六七百字成篇的;二是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它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内容要确保真实性。新闻小故事,靠故事情节取胜。当年的名篇《西瓜兄弟》,之所以写得生动感人,就在于此。随军记者王匡1947年10月间路过淮阳  相似文献   

2.
《邻居为啥唤她买柴油》是一篇小通讯。它通过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妻子与群众一起排队买柴油的小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种新风尚:干部与群众同甘苦,不以权谋私。作者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把新闻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读者感到可亲、可信。例如,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邻居许冬梅,过去从没唤乡党委书记的妻子王素金买过柴油,现在只要村里领来柴油,冬梅便来喊她:“大婶子,咱一块买油去吧!”其他邻居路过她  相似文献   

3.
作文贵在谋篇布局,写新闻也要善选准角度。 何谓新闻角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同一新闻事实,从许多不同的侧面予以报道的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的取材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手法予以报道的写作角度。 80年代初,云梦县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王二婆两年拿着同一个油壶到队里分油,去年“会计伢”说她“心大油壶大”,第二年,同一个“会计伢”却嫌她油壶小,分的油装不了。作者抓住这一新闻事实,写了《会计伢嫌我油壶小》的文章,被评为全省、全国的好新闻;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在写…  相似文献   

4.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总感到难度很大,甚至认为新闻写作是高不可攀,而无从下手。其实无论写什么作品都应该像说话一样,是一种轻松、自然而愉快的事情,只不过是换了个表达方式而已。写新闻要想入门快,最好从写新闻故事开始,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曾讲过故事,甚至就连阿姨、老奶奶也都会讲,尤其当听到了新鲜事儿时,更会把事情生灵活现地讲给别人听。这个体裁大家都不陌生,只不过是把口头上的故事再搬到纸上罢了。在新闻界,小故事是用来报道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新变化、新气象的一种新闻体裁,所以又称“好人好事”。它是一种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5.
教育新闻由于理论性、专业性强,加上新闻本身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写作的难度较大,往往写得枯燥、干巴、狭窄,缺乏诱人的活力。要治好这个“常见病”,办法固然很多,但对教育新闻实行“软化”,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软化”就是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避“硬”就“软”,选题趋向社会化 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教育的内函丰富多了。我们应当把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研究教育报道,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突破似乎只有教育部门才会出教育新闻的观念。尤其是不少即使是写学校也都是一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硬性报道,把报道面限得十分狭小。特别是当  相似文献   

6.
读完《一场科技练兵几多新闻热点》这五组连续报道 ,种种愉悦的感觉汇聚成两个字 :“精彩”!“寻觅精彩” ,曾是读军事训练新闻的人的一种奢望和追求。实在说 ,要把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写得精彩好读 ,殊不容易!早在80年代初期 ,本报就把“把军事训练新闻写得精彩些” ,作为改进军事训练新闻写作的一个目标。从那以后 ,本报曾有意识地组织记者发起过多次冲击 ,从80年代初期关于运载火箭发射的多角度的现场目击报道 ,到1985年前后本报关于军事领域改革的新闻综述 ,从90年代以来几次大演习的组合报道 ,到近年来关于科技练兵的新闻会…  相似文献   

7.
第三个层次:以虚带实和就实论虚。 在着重论述了事件性报道的几种结构方法之后,我们再来研究非事件性报道的结构方法。这是新闻作品中把握结构最困难的部分了。 当确定要写一篇非事件性的深度报道,考虑如何具体结构它的时候,记者可以在两种方向性的模式中选择。一种是“以虚带实”式的,一种是“就实论虚”式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9.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某县,一专职新闻干事写了篇针对本县弊端的批评报道,见诸报端,不想竟引起县委书记勃然大怒:“胡闹!我们拿钱养着你们这些新闻干事,难道是让你们戳屁股的吗?”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但是,新闻并不排斥描写,要准确地报道客观事实,又要把新闻写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是新闻记者需要练就的基本功。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作品中。这种方式使新闻报道有了“温度”,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如何将新闻报道故事化?笔者结合相关实例,试从人物选取、细节挖掘、场景再现三个角度去浅析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1.
二、奋笔疾书爱憎鲜明周恩来同志写通讯时,不囿于一种格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报道题材采用不同的格式。有的题材需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爱憎时,则将作者的爱憎旗帜鲜明地表露在通讯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1、借叙述新闻事实,表现作者的爱憎。例如为了使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不致被“无同情心的社会”“怀疑”和“卑视”,在《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这篇通讯的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这种缘故,我遂不能不写这封通信,并且还要写得长些,说得透彻些。阅者诸君要拿这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我用两张稿纸写了三个拥军爱民的小故事,登载在《长沙晚报》上。我同新闻的结缘,便是从这三个小故事开始的。据说我国赫赫有名的大作家陈登科,也是从写小故事起步的。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1944年刊于盐阜大众报上的《鬼子抓壮丁》。近日翻阅一些谈论写作的书籍,发现从写小故事起步竟是一条规律。大文豪高尔基在向初学写作者介绍经验时说:“我劝你们从短小  相似文献   

13.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14.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某县,一专职新闻干事写了篇针对本县弊端的批评报道,见诸报端,不想竟引起县委书记勃然大怒:“胡闹!我们拿钱养着你们这些新闻干事,难道是让你们戳屁股的吗?”言者,“理直”气壮,闻者哭笑不得。然而甭管是哭是笑,我倒觉得这位县委书记的“道理”是从另一角度(且不说“从反面”  相似文献   

15.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17.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18.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但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 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 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 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对话理论下的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有关“民生新闻”的三个问题:第一,从“民生新闻”的选题来看,它是“与民沟通”的对话。第二,从“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来看,它又是“得民认同”的对话。文章第三部分提出了“民生新闻”要警防的三个误区:去“政治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和“同质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