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详细剖析了"图书馆哲学"是"生活哲学"的依据,并从"图书馆生活哲学"有助于对当代"图书馆生活"进行深刻反思、"图书馆生活哲学"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图书馆生活哲学"有助于反思和审视"图书馆哲学"的"中国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生活哲学"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莉 《今传媒》2020,29(3):108-109
本文以电影《找到你》为例,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电影的选题、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反思当下中国女性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迷茫,剖析该作品在女性题材上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以电影《地久天长》为蓝本,从身体叙事学理论入手,深度挖掘该片中身体叙事中的隐喻表达与创伤记忆、身体叙事中的情感化审美阐释和身体叙事中的生存哲学三个维度的文本逻辑,极尽勾勒了中国平民史诗的生活图谱和记忆景观,并最终呈现出电影作者王小帅对时代悲情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意旨。  相似文献   

4.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作品因其去冲突、弱情节、重剧情被称为"反电影"而存在。作品当中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体系成为小津作品的风格化标签。《东京物语》作为小津安二郎导演最具"日本风味"的代表作品,其在电影拍摄与制作等各方面都追求着极致。本文将从影片题材、叙事手法、镜头语言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梳理影片风格特征,并深入剖析影片内含的静观生命之变的达观态度以及无常生命中的哲学体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在艺术本体、审美取向和哲学高度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集中指向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本文重点从艺术眼光与艺术趣味的追求探索、人生真善美的融会贯通、生命价值的寻找与诗性精神的坚持等维度,对当前影视剧创作展开分析,进而阐明影视剧创作须源于生活,并点亮生活.  相似文献   

6.
主旋律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本文从十七年电影、新时期电影对主旋律电影的影响来剖析其发展历程,并根据其目前的发展势头,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向标榜态度和独立品位的法国《电影手册》评选出了2013年的十佳电影。韩国导演洪尚秀的《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上榜。这位被誉为“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的导演仍然秉承着自己“我看着生活的空隙”的哲学准则。用一段极其生活流的故事,穿插起梦境、虚实、欲望与困境。当然,  相似文献   

8.
王祎颜 《东南传播》2014,(5):117-119
加缪说:"苦难与阳光是永恒的存在。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生都在时代和命运的推搡下挣扎着,在苦难和悲剧的赶场中喘息着,他在一生所经历的苦难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电影和小说《活着》的情节,从福贵人生的苦难与阳光入手,探析《活着》所展现的人生思维与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9.
叶玉露 《新闻爱好者》2011,(22):152-153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村上春树的"宇宙式的孤独"的哲学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海德格尔的回忆即诗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我是世界的表象"的命题以及欲望是经久不息的,人生是充满痛苦的悲观主义思想。通过对影片哲学思想的考察,可以得出本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对于不合理的欲望应该学会忘记,学会放手,学会欣赏生活,这样才能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叶玉露 《新闻爱好者》2011,(11):152-153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村上春树的“宇宙式的孤独”的哲学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海德格尔的回忆即诗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我是世界的表象”的命题以及欲望是经久不息的.人生是充满痛苦的悲观主义思想。通过对影片哲学思想的考察,可以得出本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对于不合理的欲望应该学会忘记,学会放手,学会欣赏生活,这样才能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何雨萌 《声屏世界》2022,(3):115-117
真实电影是一种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文章以声音为主题对真实电影创作历史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三部影片《我是一个黑人》《西伯利亚的来信》《利维坦》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分别从声音与图像的关系、电影的作者权、图像所有权、纪录片的客观性等方面入手,解析声音在真实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23,(9):124-126
<正>本书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录,书写庸常生活与诗意瞬间之间无数次的折返,关注中国初代独生子女现状。书中从父母的老去引申到更广义的从电影、戏剧、书籍中看到的他人的人生,为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夹心饼干一样的读者们带去一些光亮,让他们看到这世上其实谁的人生都不容易,但总可以凭着一些光源让日子过得不那么狼狈,让日子还可以有那么一点幽默、信心和诗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技术层面着手,在阐明电影与电视之间传统界限的同时,分析了新技术演进对电影与电视的创作观念产生的影响,并对新技术条件下电影与电视之间的技术界限开始模糊、艺术界限发生变革的成因、态势与趋向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辨别.在此基础上对电影与电视之间艺术品格与媒体功能的演变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指出在新技术条件下电影与电视在技术质素界限上逐渐模糊,在传播方式上逐渐相近,两者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20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5.
融媒语境下流媒体平台兴起,受众的审美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对拼盘电影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拼盘电影是当今影视产业中较常使用的类型题材.文章从国产拼盘电影的产生脉络、媒介属性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入手,结合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剖析流媒体语境下观众形成的新的观影习惯、审美心理和消费需求,进而对融媒语境下拼盘电影的发展进行思考、探索与...  相似文献   

16.
看板     
张曼玉走上爱丁堡电影节大师讲坛英国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中国电影节“电影在中国”日前在爱丁堡开幕,张曼玉作为本次电影节的特邀嘉宾,不仅以自己主演的影片《阮玲玉》为影展揭幕,还走上大师讲坛,将自己的电影人生与当地影迷分享。她表示自己从影20多年,其间没有真正享受过生活,“如果从现在开始还不能为自己活着的话,就有些晚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批电影刊物应运而生。这些早期电影杂志不仅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外电影与中国本土电影的原始面貌,更引领了当时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幕味》电影周刊的个案研究,以"迎合"与"引领"的视角还原其创刊的社会背景,分析其编辑理念与内容特色,从而管窥当时电影人对于电影期刊创作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幕味》周刊对当今电影期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影《芳华》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从来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注定成为大家眼中的笑话。她自小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难以融入集体,误打误撞当上英雄却罹患精神障碍,痊愈后渐渐过起了朴素知足的生活,最后与刘峰没有结婚但彼此相爱相守。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的影像,有太多对雅克·拉康理论的投射。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入手,并结合他者、自我、三界认知理论、缝合等精神分析概念,重点探讨《芳华》女主人公何小萍置身于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与建构,从而达成自我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和解。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国内家庭伦理题材电影频频现身荧屏,影片在再现现代人的生活、家庭关系及情感问题的同时,也拟态建构了家庭伦理道德镜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从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剖析当下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对婚恋观的建构,研究发现家庭伦理电影虽然在第三者形象的塑造方面符合传统道德谴责的特质,但叙事者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男主人公与第三者成为主要的叙述者,影片已经打破传统"家"的统一观念。  相似文献   

20.
国产艺术电影市场整体遇冷,个别影片突出重围,个案逆袭的背后与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国产艺术电影舆论环境的构建息息相关。本文从电影舆论、舆论环境的形成、意见领袖的作用,社会时势等方面剖析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与舆论环境的关系,并阐述舆论背后形成的影响力,为国产艺术电影舆论环境的构建和市场的开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