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英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英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概括了英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一)技术服务教育,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二)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三)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课内外、校内外并存;(四)强调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培训;(五)强调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督导、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英国是世界上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入国家课程的国家,也是最早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的国家。本文通过解析英国中小学ICT课程内容,更好地把握英国中小学ICT教育,以便为我国当前进行的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化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分化与整合上,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在内涵与外延上,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上,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一些典型做法,并通过对英国国王中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科学教育中应用具体情况的重点描述,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在英国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及在学科教学应用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同时,笔者针对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及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中小学ICT教育简介 英国IT(Information Tcchnology)学科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学科,20世纪60年代英国中学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课程。80年代后期IT学科课程体系进一步发展。90年代以后,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知识本身,开始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应用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课程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把信息技术整合于其他学科的国家。本文从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对英国信息与通讯技术课程做了详细介绍,以便为我国当前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以来的英国教育史学科进展情况.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英国教育史学会通过年会、出版物、资料库和学术奖项等一系列活动推进了学科发展.基于对<教育史>杂志刊登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归纳出英国教育史研究在关注时间段、地域和主题等方面的特点.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是英国教育史研究的重镇,近年来在团队建设、课程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稳固进展.总的来说,近年来英国教育史学科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研究范围和主题不断扩大;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创新理论和方法;注重学科反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整合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注重创新思想,积极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它立足实践,注重创新,是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9.
高荣荣 《考试周刊》2011,(25):74-75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发生了变革。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又能更好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本文作者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就是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渗透、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依据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分析几套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方式,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三层六阶段"编排模式。这一编排模式力求体现以下设计思想: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分层学习;2.适当选取学习起点和参与的信息处理环节;3.真正落实由浅入深的原则;4.注重与其他学科在学习进度上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在2016年5月4日至6日参加了盐城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作者作为阜宁县代表上了一节课,本节课课题为《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在活动后的研讨上话题的焦点和很多老师的疑问都集中在信息技术课堂是注重教学生掌握技术还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是既要注重技术传授又要注重学科素养的养成,技术是基础,而学科素养的养成是最高境界,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同时要想不再传授技术让学生自己探索必须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为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其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实施过程和方法,跟我们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更愿意将信息技术学科当作工具学科,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提倡学以致用.笔者结合亲身的听课体会,在本文中对于相关问题做了梳理,希望能够对我们的相关课程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教育信息化环境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一般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和网络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个层面上的整合课.两个层面的整合课教学内容有异,教学目标有别,教学张力也随之发生改变.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而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强调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还须兼顾学生信息意识、能力、素养的养成和包括学科在内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升华,尤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必须注意两种整合课的联系与区别,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学张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在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其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加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特色及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教学目标不过分追求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过繁,应突出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学评价采用教学项目的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组建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技能培养和学生具体学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很多高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认识不足,加之该学科又是非高考科目,因此大多师生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长期缺乏学习的"原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长此以往,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低下,无法掌握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能力.基于此,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唤起求知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冷旭辉 《考试周刊》2011,(48):158-15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着急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很多优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进行了阐述.对融合的优点进行了点评.对整合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冯萍萍 《考试周刊》2008,(20):163-16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其内容和如何实施.  相似文献   

19.
欧阳亮 《考试周刊》2011,(90):81-82
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成为可能。作者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小学数学学科的作用和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上的误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