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中"情爱"一直是比较隐讳的体裁,只有当情爱的文学话语和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时才具有合法性,它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与时代的文化理想达成一致;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本文通过现代性的手法来论证"革命加恋爱"模式产生的原因,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的实例及分析,揭示出"革命加恋爱"小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性特征,并从中国现代性追求道路的转型中探求"革命加恋爱"模式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的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父亲"作为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原的象征,始终是文学无法回避的主题。先锋派作家余华,通过"无父""渎父"和"弑父"的方式,颠覆了"父亲"这一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源的代表,也使他的小说叙事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具有十分深厚的乡土意识,在作品当中,其不断在自己故乡本土上发掘,对故乡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物进行描写,表达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正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在本文中,将就福克纳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出发,提出由于历史发展、宗教民俗、文学典故、哲学思维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联想意义,以及在英汉互译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抗战小说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承载了"抗战"这一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意义的题材,还以文学的形式传承着革命前辈们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宝贵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语境的不同,抗战小说也在每个时代以其不同的面貌出现.抗战小说的历次转向充分说明了抗战精神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它正不断地与每个时代结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拓展着抗战精神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斯坦利·费施读者反应批评的范式下,文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文学的意义是一种事件,是发生于文字与读者头脑之间的事件,是一种行为或活动,是有潜在一致性的个体解读。以读者为中心对"麦琪的礼物"进行解读,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就不单单是"抨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而是所有可能的丰富的解读在读者反应范式中都被认作是有意义的。潜在的一致性,就是这篇小说中体现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爱情。这种视角注重读者具有特性的阐释和解读,唯一固定的意义已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就在于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欣赏。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的观照下,文化之间必然是不对等的关系,存在着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而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使平衡的交流根本无法实现。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当代藏族文学"杂糅"的特质,而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杂糅"必然影响到根植于其上的文学,因而,"杂糅"成为藏族文学陌生化张力的深层动力,陌生化张力则是"杂糅"的外在表现,也是藏族文学作为"边缘文学"独具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童子形象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愁容童子》中有三层含义:首先,童子象征着人类童年期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其次,童子形象代表着大江文学从民间神话传说中所汲取的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精神。此外,童子象征着肩负着重要使命——将未来日本建设成更加自由民主的国度的日本少年儿童。小说主人公长江古义人对于自身童子梦想的心路历程的探索体现了大江文学重新审视自我的精神。童子形象的解读对于把握大江文学的原点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闰土“崇拜偶像”是无可救药,可自己期盼的“希望”不也是“手制的偶像么?”由此突破主客相关的世界认知意识,实现了“自我”的世界观变革。它承接《狂人日记》中寄“希望”于“孩子”的主题,拓展历史时间的认知理念,开启了一系列“归乡”叙事模式的新篇章。同时,以空间的时间性审美叙事为线索,对开辟鲁迅文学不断超越“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哲学命题,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2.
潜藏于历史、文化、秩序以及人性背后的权力意识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权者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满足个人欲望,展现权力与欲望编织的巨网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人受权力与欲望的支配,在权力的倾轧下逐渐堕落、扭曲和异化,最终深陷权力的泥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3.
美国战争小说、美国战争与美国文化之间形成互动对话关系。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从文学与历史及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剖析美国战争小说对美国历史及文化的建构和解构功能及其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传承千年,在各类文学形式上都有体现,历史演义小说中涉及李杨故事的主要有褚人获《隋唐演义》及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细加比较,两者在创作态度、材料取舍、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体现了鲜明、典型的“尚文”“崇史”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以"流浪"为母题的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文学史。在中外文学史的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而"流浪儿童"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国的"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浪儿童"文学使流浪儿童文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有着特定的叙述模式,并以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屹立于文学史之林。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重要内容。如何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纲要"课,发挥育人作用,需要从价值、问题、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把握:首先要深入理解革命文化融入"纲要"课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认真思考当前革命文化融入"纲要"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最后,要贯彻落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呼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毕孝立的长篇小说《海选》,关注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沉思录;它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三融合"的高标准;它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理解国民性"一维,使"作为农民的写作"成为可能;它来自大地民间与乡土社会,是一部传统的、民族的小说;它突破了赵树理、周立波等前辈小说家创作中的"光明"模式与"乐感"精神,充满忧思悲凉之雾,从而预言了中国农村民主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8.
"给"字在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当中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给"既可以作为动词出现在文章里,也可以作为介词发挥其作用,还可以用作助词。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给"作为助词,在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作为助词其自身具有起源、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视角新颖、创意独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模式,以此来探索塞林格的创作动机和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以此来指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文坛涌现的一股将现代主义实验创作与历史以及社会语境结合起来的创作潮流。历史编纂元小说具有自我反映,自我指涉等元小说的特征,同时又穿插和影射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使得作品虚实相间,亦真亦玄。本文采用其"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对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进行文学定位和分析,试图对汤亭亭的创作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