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美是亲近所得,美是邂逅所得。”一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是一个不可穷尽的宝藏,每亲近一次,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如《红楼梦》中频繁如梭的语文学习活动描写就是一个很少被人说到的话题。以大观园为舞台的人物活动中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型的社会。其中直接正面表现各种语文学习的活动就有二十多回,占了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的四分之一篇幅之多。自由阅读活动阅读是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们随处可见的学习活动。封闭的大观园集中了一批聪明好学的少男少女,他们没有老师去教他们,却有着很丰富的交流和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部《红楼梦》,从古说到今。尽管如此,还有一个没被人说到过的话题,那就是《红楼梦》中频繁如梭的语文活动描写,其中直接正面表现各种语文训练的活动就有二十多回次,这些内容占了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中的四分之一篇幅之多。其形式有赛诗填词、对子楹联、门额题匾、骈文偶句、戏文赏析、诗眼研讨、谶语偈子、护身符、灯谜、射覆、酒令等等,真是花样百出,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3.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少年失学,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她在回忆自己学习语文的过程时说,是《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给了她启发。通过揣摩香菱的学习过程,她才渐渐悟出了语文学习之道。那么,“香菱学诗”给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有益的启示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读过《红楼梦》,就像外国人到中国没有去过长城一样的遗憾。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一文化瑰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写下了“狼、狗、枭——‘天马’”这个题目,到底要说些什么呢? 说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贾雨村这个人物是颇有深意的。从第一回“贾雨村风尘怀闽秀”起,到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止,作者把他作为一个开场和收场人物,除了含有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的古人管学生到学校受教育叫"读书"。一提起学堂,我们往往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琅琅的读书声,这似乎已是积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优良传统。作为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背诵,在古代造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才的浩大工程中功不可没。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大家都有一些熟读成诵的故事。巴金说他能写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垫底;茅盾能熟练地背诵《红楼梦》的任何一回。[1]他们的语文学习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论断:背诵在汉语学习中具有特殊重要性,语文功底扎实与否,跟背诵的质量与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8.
语文──谈谈小学语文“说课”《继续教育》语文组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黄亢美“说课”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它正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说课”主要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其次还要说练习,说板书等。“说课”不仅要说教什么,怎样教,...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甲戌本)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经过一头一尾的压缩后改题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显著,是《红楼梦扩楔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回第一次对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进行了直接描写.小说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也相继登场,尤其是宝黛的会合,可以说此回拉开了小说人物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评《红楼梦》“总纲”之说——《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教学札记●新疆徐福绵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节选了《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段。课本后面附有关资料说:第四回在《红楼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书的各种矛盾与故事情节都与这一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一个奇迹 18世纪中叶,出现《红楼梦》(指前八十回,下同)这样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个奇迹。人们常常把《红楼梦》说成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实,《红楼梦》比作为一种文学潮流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要早近一个世纪。《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同批判现实主义也有很大的不同。《红楼梦》问世的时候正当欧洲启蒙运动滥觞之时。启蒙运动的一些文学名著,如伏尔泰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作者是否为一人,在红学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语法句式结构这一新的视角着眼,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的差比句式“X比YW”是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在《红楼梦》时代成为一种成熟句式的。在新旧句式通过激烈竞争完成交替的明清之际,作为同时代的人,由于对新句大的接受和使用的不同步,必然会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差异。据此,我们考察了古今汉语表示差别比较的新旧句式在《红楼梦》中的使用情况,并用统计的方法显现了前80回和后40回整体语言风格和人物语言风格存在的差异,从而否定了《红楼梦》作者为一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张之同志所作《红楼梦新补》(以下简称《新补》)一出版,很快引起红学界的注目,一时多评论出现,毁誉皆有,智仁各见。当然,最早的、最富有权威性的评价是其《编者前言》中所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成全书。不幸八十回后‘迷失无稿’,读者多以未窥全豹为恨。后高鄂、程伟元补续四十回,但有不少地方违背曹雪芹本意”(着重号为笔者加),因而作者就“遵循八十回《红楼梦》伏笔、暗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究竟多大中等学校语文课本选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出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第三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屡屡遇到学生提问:林黛玉  相似文献   

15.
“情不情”兮奈我何试说“宝钗”对《红楼梦》的观感与情结周广曾脂本《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大段回前总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幼是真空历遍,闲风闲...  相似文献   

16.
同是生活在这片蓝天下的孩子,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一个教室的学生,有的蕙质兰心,有的才思敏捷,可有的除了满腹牢骚便再无其他言语。同样的生活,有的人看到的是春花秋月,可有的人只能看到三点一线的生活的可憎。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罗丹说:"世上缺的不是美,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处理好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教学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活动体验式教学方法,用"我是红学家"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尽可能多地了解《红楼梦》;和名家一起评点《红楼梦》;质疑名家,读出自己的《红楼梦》;激发兴趣,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再读《红楼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结构之美表现为:以前五回为总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把全书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都统领起来;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及婚姻为主线,并围绕着主线掀起三次大波澜,深化了主题;以首尾照应,和谐统一,构成了一幅有条不紊的艺术网络,因此可以说,《红楼梦》以精妙的构思,严密完整的结构,波澜起伏的线索,将章回小说的发展推向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陈小宝 《学语文》2013,(6):25-26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是原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红楼梦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课程改革后,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上册。鉴于这篇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也出于我个人对这篇课文的喜爱,在高三总复习阶段,还是选用它作为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教学材料,为了便于学生研读,也为了让学生在初中阅读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并把思考、探究引向纵深,我印发了《红楼梦》第48回全文。  相似文献   

20.
比德,是指以自然物象之美来比附人物的道德之美,是先秦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作为一部极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书,《红楼梦》中多处以花喻人、花人互喻。以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纲,着重论述《红楼梦》中"花"的象征意义。花开盛极一时,花落则颓败不堪,贾府之兴衰、众女儿之命运正是这样的悲剧。因此,《红楼梦》中的花与别处不同,极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