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者在无形中都为父权制思想所钳制。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但仍旧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种因素实质上又都深受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最终却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子君与娜拉悲剧形象之比较,探讨了子君与娜拉形象的同和异,从而确定了子君形象是娜拉的影响性再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伤逝>中涓生在和子君恋爱、同居、分手的过程中三重人格从正常发展到短暂和谐,再到不断裂变的过程,涓生自我的退缩和迷失,导致了他与子君的婚姻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时光过得真快,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已经满一年了。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通过《伤逝》,去理解与反思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启蒙与爱情.涓生的观念式启蒙让自己感到虚空,让子君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涓生与子君是启蒙与爱情相结合的关系模式,观念上的启蒙、爱人的理想形象互相激发动力,这种高度理想化的爱情遭遇现实生活后,也会造成更大的虚空感.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整个故事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从男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这段爱情悲剧,而女主人公(也即这段爱情悲剧中的受害者)子君则成为了一个失语者。本文试图站在子君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感情纠葛,从"五四"时代氛围下的熏陶者、贤惠温柔的合格家庭主妇、无爱人间死灭的魂灵三个方面为善良的子君展开辩护。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 ,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 ,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子君、涓生所生活的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社会 ,虽然已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了“民主”的社会 ,但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还在深深地有形或无形地统治和禁锢着广大人民 ,作为刚刚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资产阶级的新女性子君来说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交往后 ,每当涓生送子君出门时 ,他们俩“照例是相离十…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12.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的子君被奉为“中国的娜拉”,似乎不曾引起争议。重读《伤逝》,对子君有新的认识。虽然子君诞生在“娜拉出走”的历史背景下,但她不是娜拉的舶来品。她的婚恋悲剧蕴含的女性解放表述,承载的是鲁迅对“娜拉”中国之行思想移位的冷思考。文章据此立论,展开论述,揭示“子君”文学语码被“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中山君宴请都邑里的头面人物,好酒好菜招待宾客,大夫司马子期也是座上容.据说中山君宴容有道名菜,叫羊羹,在上这道羊羹时,分到司马子期时刚好没了.司马子期没有吃到传说中的一杯羊羹,非常失望,感觉受到了羞辱,于是愤然拂袖而去,投奔了楚国,并且说动楚王攻伐中山,中山君仓惶出逃.  相似文献   

15.
鲁迅《伤逝》中的典型人物“子君”的一生,她的存在与死亡的人生悲剧历来是学界议论的重点。如果从“人”的本身,从存在主义的观照中探查子君的存在与死亡之谜,则可以揭示支撑子君存在的三重本质是在“自由话语”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涓生的“热爱”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博爱”。而子君的死亡原因则是她在“自由话语”的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三重本质崩塌、瓦解的过程。通过这种对于人本身命运的观照,可以为现代人的精神荒原,为现代人如何生存、如何去爱、如何完善自身的本质建构提供一种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伤逝>中子君的命运是一种怪圈式的文化悖论它表现为新文化与积淀的负价值旧文化的激烈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悲剧式的.这种积淀在子君等女子中的负价值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依附人生积淀、旧礼教积淀和虚幻世界积淀.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拥有自己独立叙事和话语体系的一位作家。笔者从文本细读出发,结合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子君在叙述中的不可言说背后隐喻的主体身份的被诠释状态,涓生的视角叙述中,其不平等对话,使子君被大众误认为成软弱无能的女性形象,子君的主体性阐释受到涓生和鲁迅作为叙述者身份的禁锢,出现了子君无法对世人发声的失语画面。通过这一问题的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批判涓生在追寻"五四"新思想的同时,处在传统男权专制主义毒瘤危害的困境,这对研究鲁迅自身的思想深刻反思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展示涓生与子君的这幕裂人心脾的爱情悲剧,旨在对他曾长期信仰过、当时许多青年正狂热崇拜的个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刻的否定与反思,并决心抛弃它而寻求新的思想武装,探索新的出路. 《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口号曾给他们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正是在“谈  相似文献   

19.
雷秀莲 《文教资料》2011,(23):14-15
本文分析了男性主义视角下子君的人物形象,两性间的不平等使涓生无法真正认识和发现子君的“美”。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子君,还原其真正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是为向鲁迅致敬而作,两篇小说相隔六十多年,写的都是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故事。着眼于两篇小说中的"子君"形象展开分析,子君既有变化的方面,又有不变的方面,这不仅与作品的写作角度存在密切关联,也和时代的变化及子君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