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或称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我们对生态批评进行了宏观式系统性的梳理:回顾其产生的历程;考察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生态危机语境下诞生的两种最新的文学批评。前者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后者属“交叉之交叉”;前者的理论资源包括浪漫主义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神学等,后者是生态的,女性的,又是多维视野的;两者的批评策略都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前者解构的对象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解构的对象是双重的,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两种批评都是国际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生力军,都以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全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两种批评的讨论有助于把握和运用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刮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或革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语境下,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和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发展迅速的生态文学批评或曰"生态批评"这一学科作了基本介绍。鉴于该领域已有若干广为流传的定义,本文将重点讨论三个具体的文学实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它们包括:威廉·斯塔福德的《或许是独自骑车》、奥费利娅·齐佩达的《要下雨了》和威尔弗莱德·欧文的《为国捐躯》。本文中心论点是,无论是直接描写自然界的作品,还是并未直接提及自然的文学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文化表达,所有文本都可能包含生态意义。当前大多数生态批评研究的首要范式可被表述为"地方"和"动物性",本文中的三个文本实例以不同方式涉及了上述概念性范式。  相似文献   

5.
西方生态批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是一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它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考察西方生态批评的缘起与发展情况,对其思想内涵及主要特征作一系统的梳理,并简要介绍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是一个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它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唤醒人类在功利主义驱动下甘为工具的麻木的意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第二阶段继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之后兴起的批评流派,是生态批评的"红色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绿色化"。它把文学批评放在阶级压迫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把人类、自然、文学、文化联系起来考察,反对物种歧视和阶级歧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帝国主义,认为这些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其目的是通过文学研究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改变自然和劳动阶级的"他者"和"边缘化"地位,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公正和社会公正意识,建立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实现了批评实践中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融合,提高了生态批评的人学品格,为生态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开辟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语言学是新兴的生态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基于生态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在语言和言语层面对非生态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现象进行分析批评,以此揭示现实语言中不利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思想,培养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强调语言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在目前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颠覆、挑战、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文学经典,促成生态文学的繁荣,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并担负起引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任。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的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代生态批评的视闽着手,在对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生态批评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批评思想史、直线社会进步论、理性主义与科技文明、生态解因与精神革命、生态政治与生态教育、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雏诸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而断定人类文明历史已经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揭开新的一页,21世纪的作家、艺术家再也不能漠视地球生态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的生态内涵、凸显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从多视角透视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进行综合的文化诊断、文化治疗,以便从根本上变革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批评发展过程中,经典读本相继问世:1996年《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2000年《绿色研究读本:从浪漫主义到生态批评》、2002年《环境公正读本:政治、诗学和教育》、2015年《共享地球:国际环境公正读本》以及2017年最新生态批评读本《环境人文学劳特利奇指南》。这些读本收录了当时生态批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通过研读这五部读本所收录的文章,归纳其共性和特点,探究生态批评最近20年来,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以此揭示从第一阶段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到第二阶段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直至第三阶段以环境人文学为代表的生态批评的演变过程,其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的特征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力主文学尊重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亲和关系.将目光投向对自然的再现,对存在于文学中的自然原型作生态学的深层追问和及时性理论研究.生态批评的文学生态构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话语对文学的管制,从而要求同在一个生态场域中的生态文学现实性地构成多种文学生态品格.生态批评通过将纯学术话语与诗性话语融合,文化性与审美性和谐统一以实现批评的理想吁求.  相似文献   

14.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被瑞典文学院认为"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她的作品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思考、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揭示与批判,以及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探询与追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生态学的方法,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15.
李茹 《考试周刊》2010,(28):24-25
简单生活观是美国著名生态作家梭罗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像他那样去隐居在自然山水中,也不是倡导当代人都返回原始生活:只是呼吁人的发展绝不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占有,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是人格的提升.这才是简单生活观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布伊尔的生态批评思想秉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西方美学传统。他把文学作品定位为想象世界,并试图在想象的文学世界中寻找克服现实环境危机的途径。他把美国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从生态话语的视角进行研究,跨越了按照已有文学研究惯例划定的"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他的生态批评三部曲《环境想象》、《写给濒危世界》、《环境批评的未来》,为生态批评的版图划定、理论建构、新近发展等,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给我们一次次的敲响警钟,1998年特大洪水、03年非典、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估量的损失。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中国的文学研究者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式,兼具“外向性”和“内向性”.“内”与“外”是一个相对概念,批评家面对的世界无所谓内外,都是一个鲜活的整体,所以生态批评要做到“内外兼修”,才能产生真正的批评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