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节目主持人,在面对听众的时候.语言的表达不能是单纯地“说话”,而是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表述。通过节目主持人这种有意识地表述,不仅要带给听众某种程度上的心理满足.还要带给听众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美感。在广播中,  相似文献   

2.
广播心理咨询节目是近年来在广播媒介中出现的通过运用专业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听众提供深层服务的广播节目,它针对听众在学习、工作、生活、情绪、情感等方面出现的心理偏差、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危机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的认识、态度与行为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改变,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津津 《视听》2016,(6):47-48
随着现代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对听众的需求也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现代传播形式多样化背景下,听众对广播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若忽视对听众心理的分析,很难维持听众对广播的忠诚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广播编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编辑要注重使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相吻合,这样才可使广播的价值得以实现。本文对听众心理需求、广播编辑心理需求以及广播编辑的责任与素质要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交通广播作为广播专业化发展的成功定位,备受广大汽车驾驶者的青睐,听众不仅可以从广播中获得所需的路况信息,同时也可以从专门为汽车驾驶者设置的节目中得到放松和愉悦。音乐节目不仅是交通广播的一种背景、陪衬、铺垫,更是重要的节目架构,在交通信息的线性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更是受到听众的喜爱和追捧。信息和音乐的传播对于交通广播来说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因此交通音乐节目主持人的听众意识和主持技巧至关重要。要想抓住听众的耳朵,通过节目培养听众对该节目的  相似文献   

5.
广播是一种将文字或图片转换成声音后传达给听众的传播手段,所以声音是广播的传播媒介,而听众是决定广播兴衰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广播编辑重视听众的意愿,了解并尊重听众的心理,特别是在现今许多新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环境下,广播编辑心理是否吻合听众心理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广播的受众面广,既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五六岁的孩童;既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广播编辑心理要吻合听众心理并不容易.广播编辑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内心贴近听众的内心.本文将对听众心理的两大类别以及广播编辑如何提高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如今,媒体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已改变受众多年来形成的收听习惯,广播受众分流凸显。社会生活的变化,信息量的陡增,人们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受众心理需求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广播人必须思考广播的前进和持续发展。因此,掌握听众的心理定势、研究听众的心理要求,不断调整市场定位,才能打造深入受众之心的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传播的快捷特质,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人们的娱乐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播评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仍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广播评书编辑如何更好关注听众心理,从听众需求出发,提高自身素质和编辑技能,制作更多、更好的听众喜闻乐享的评书节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阅历丰富,以及现实生活中诸多无奈和工作压力等缘故,一般民众较难感知心灵深处的冲动和无所顾忌情感迸发带来的愉悦,只好通过欣赏电视剧享受心理体验的满足,产生心理补偿、心理共鸣、心理怵惕等心理感受。同时,电视剧在满足民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引导民众的审美活动与价值取向。因此,电视剧在产业化背景下应该多一些人文观照,更好地服务民众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竞争激烈的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作为节目架构的主要搭建者、文字和音频稿件的核实、删改和把关者、听众、记者和主持人的中间联络者,需要保持稳定、积极、符合新闻规律的心理状态.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广播新闻编辑的心理应该是媒体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细节之一,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日常编辑工作中需要摸索和寻求最佳的编辑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尉迟琼珠 《记者摇篮》2010,(9):54-55,36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及感情,声音对于广播的重要性自然无庸赘言。主持人声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播出效果。动人的声音,可以让听众身心愉悦、百听不厌,播出的内容也就如润物的春雨,在无形中打动听众;声音不佳,则往往使得听众产生厌烦心理,播音效果更无从求得。  相似文献   

12.
广播播音是一个试听过程,当听众在试听时,播音主持人运用丰富的语言能调动起听众的情感、想象、感知、理解以及情绪等心理功能并通过获得的广播信息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对于播音者也就取得了成功。近年来,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人创造意境美的研究与探讨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从广播电视台兴建初期至现在,对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人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初期试验、稳定发展以及开创性发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研究的重点,分别是:对播音主持人的选拔以及身份定位的探讨、对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应用的探讨、对播音主持人整体素质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学凝聚着时代的精华,广播文学节目源于文学作品,但要经过广播手法的加工及主持人的二度创作,它理应高于原作。把书面文学作品升华为广播体文学作品,就必须在内容上深挖原作的底蕴、内涵,在形式上满足听觉艺术的要求,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笔者在广播文学专题节目的创作实践当中收获了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谨以此文与各位广播文学节目的创作者交流、探讨。一、文学节目的基本功能审美是文学节目的基本功能。文学审美是指听众在欣赏文学节目过程中享受到的愉悦感受。这种愉悦是怎么产  相似文献   

14.
广播节目就是通过听众的听觉获得新闻信息。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感受是检验广播节目质量的尺度。要想办好广播、提高节目质量,就不能不研究听众对新闻需要的心理效应。本文拟对听众在心理上对新闻的需要有哪些特性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因可参与性强至今仍受到听众的喜爱,无论是热线节目还是点播节目,只要听众能通过热线电话进行互动,听众就会相当给力,并呈现出经久不衰的势头,在这里我简单地谈一下受众的参与心理。一、娱乐、消遣的参与心理无论是开办广播节目还是电视节目,除了满足受众接受教育和思想的启迪外,还要不断满足受众娱乐的需求,因此所有地市台都有各种贴近生活的娱乐节目,比如像点歌节目,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通过热线参与节目,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及文艺节目,让精神得以放松,另外,在节目中还能为家人、朋友送去一些祝福,通过参  相似文献   

16.
王晶 《记者摇篮》2010,(7):63-63
《轻风夜话》节日是一档夜间谈话类节目,每晚20点30分在辽宁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播出,节日一直以为听众解疑释惑,提供心理咨询,化解内心冲突,弘扬主旋律为宗旨。节目形式主要是接听听众的热线电话,回答听众发来的短信,这种一对一的交流,为听众提供了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同时主持人在与听众交流、探讨中,引导、启发听众提高认知能力,帮助听众构建和谐心理,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信息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新、快、活"是各新闻媒体所普遍追求的,尊重听众的收听习惯,吸引听众收听兴趣,充分发挥广播的快捷、音响等优势,已成为新闻部每名记者的追求。口播新闻应强化新闻的现场感,更好地发挥广播新闻快捷的优势,满足听众在早间生活快节奏的状态中乐于相伴广播新闻,对所关心关注信息预知先知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广播应如何为听众服务,满足不同听众的要求和爱好?如何安排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广播怎样更好地为这个欣欣向荣的伟大时代服务?研究这些问题,就要对听众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计。一、听众的收听心理广播听众心理学是研究广播听众收听动机和行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对听众由于受到外导  相似文献   

19.
王春妍 《视听纵横》2006,(2):105-106
“谈话”这一概念被引入广播,迅速改变了广播单向传播的劣势,也改变了广播媒体的生存状况。由于照顾了听众的收听及参与心理,拉近了广播与听众的距离,主持人自然、真挚的话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目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听众参与节目的热情:接连不断的电话打进电台直  相似文献   

20.
史恒 《中国广播》2017,(9):78-79
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加。工作中,他们作为节目架构的主要搭建者,文字和音频稿件的核实、删改和把关者,听众、记者和主持人的中间联络者,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新闻报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