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健康传播与社会恐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健康传播,指“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信息和观念的传播影响公众,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个人或社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传播行为”。1971年,在美国开展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被视为健康传播开端的最重要的转折点(Everett M.Rogers.1994)。20世纪80  相似文献   

2.
编辑与社会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飞 《编辑之友》2001,(4):45-46
应当指出,编辑不是文化唯一的传播者,但编辑同作者,同吟游说唱者一样,是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者之一.而编辑更借现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覆射力和渗透力,成为当今文化传播最耀眼的明星.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曾指出:"文化的重大特征之一在于,它可以通过非生物学的方法而获得传播.  相似文献   

3.
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次.从其本质看,传播结构是以社会意义构建为核心的话语生产系统.传播结构对社会整合、社会价值的重构,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传播结构的基本内涵,从传播结构的社会话语生产特征出发,围绕媒介框架、结构二重性及新闻场域等理论,探讨了传播结构的意义生产模式,分析了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播禁止及其种类 信息社会的传播禁止,成为新的课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探讨传播自由问题,确立当今大众传播规范的合理秩序,大有反手擒题之妙。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禁止极为普遍与经常。社会进入事业性传播时代以来,一方面是大众传播阶升式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绵延不绝的传播禁止。可以认为,传播禁止乃是一种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文化现象,构成中外传播史上一个重量级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5.
6.
图书文献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之一,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最基本元素,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图书文献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定位,分析了作为传承社会文化的图书文献的构成要素,概述了图书文献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建构,分别从记录、积累和传播三方面来归纳分析了图书文献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微传播对转型期社会的言论生态及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其在官民沟通和影响公共事件进程、凝聚公民社会力量等方面的高效性,都促使我们对微传播视域下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助力进行研究。本文从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场域特性;公民社会微传播的媒介内容特质;微传播语境下公民社会塑造的思路与路径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社会形成与作用机制的微传播媒介特性。在微媒介赋权的过程中,媒介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发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一个介于公民和国家之间,公民积极参加的社会活动领域正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广告传播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商业行为。几乎无孔不入的广告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商业范围。由此,广告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宣传作用愈加突出,社会责任也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传播环境的演变影响到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本文对传播环境中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运行体制、传播技术、受众四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对我国传媒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同时提出要特别注意在商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部分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指出只有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我国传媒业才能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环境危机不断加深,需要环保传播的改进和提高.环保传播以环境信息为依托,引发舆论和公共参与,助推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发挥着公共参与的重要作用,但它们需要传媒带动和协调,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并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2.
一、宗旨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为深入认识和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与规律,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机制,树立和强化新闻传媒的  相似文献   

13.
论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次传播技术演 进(口头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时不难发现,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传播形态的变革,更伴随着传播者心理的重大变化及社会文化的相应变化。例如,印刷媒介扩大了信息接收的时空范围,使人们信息获知权增加得以可能。电子媒介以可视可感的形式传播信息,强化人们对图形信息的接受能力。但困扰我们的问题是,除了同时作用于人这个因素外,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是否有其他的关联,一方的改变是否会形成另一方的动因?在本文中,我们将试图分析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杨妍 《今传媒》2013,(11):123-123,129
新闻传播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保障公众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需要诚信风气的支撑和助推。本论文主要探讨新闻传播是为何能肩负起构建社会诚信的重任,着重点落在如何塑造社会诚信,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可供选择的克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传播是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其理论优势是任何主体可以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综合传播。对于政府而言,全媒体传播力是一种执政能力,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引导社会舆论维持社会心理稳定,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维持社会关系稳定,减少不确定感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提供市场供需信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解构恶意信息煽动维持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7.
流言传播的社会机理--非常态传播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我们生活在资讯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大众传媒无时不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传播却会依赖最原始的形态,并以流言的形式进行,给公众的社会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本以一个个案为例,对流言传播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传播形态的特征以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试图解释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出现非常态传播方式的社会环境和传播制度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手机由于具有传播上的双向性、互动性以及外形上的便携性,在社会危机事件发生时作为人际传播的载体而异常活跃;同时又由于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有效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性,成为解决危机、发布公共信息的一项有效途径:如此结合了小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手机,在传播中对危机的漫延与化解,使其呈现出一种传播形态与效果上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19.
广告传播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其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其维护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的现象.本文对当前广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广告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献传播的社会功能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