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评朱寿桐《殉情的罗曼司》郁文(南京大学,南京,210093创造社在异军突起之时,人们就把它视为浪漫主义文学团体。从浪漫主义角度对其思想和创作进行细致分析和品味,尽管也能够概括创造社文学的某些特征(如主观性、情感性等文学倾向)和评价某些作家作品(如郭沫...  相似文献   

2.
考察创造社“转向”之前的文学现场即其创办的《创造周报》的兴衰历史,是揭示其“转向”之内在原因的一个新突破口。《创造周报》的出版是前期创造社的辉煌顶点,同人刊物的兴衰是创新社“转向”的根由,栏目设置的变更导致读者的衰减成为《创造周报》停刊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标志着创造社同人创刊理想和文学理念的政变。  相似文献   

3.
创造社在大革命失败后,实现了“方向转换”,开始了所谓创造社第三期(即后期)的革命文学活动。后期创造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学术界至今存在着较大的误解。笔者想结合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历史过程,着重就这个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正于学术界。创造社“方向转换”的核心表现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即对前期创造社文学的“自我表现”的主张的否定。“自我表现”是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如果说,前期创造社在某些具体的文艺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的话,那么在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另一个重要社团创造社今年诞生已80周年,我怀着深深的敬意纪念它们对新文学作出的以下贡献:一、巩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二、建立了创作理论,三、译介了外国文学,四、创作了大量作品,五、造就了一批作家,六、开创了文学流派。中国历史上文学社团为数不少,但象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样在如此多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社团至今没有。其伟大贡献表明:它们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9):62-67
《创造日》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一起,形成了前期创造社刊物"三足鼎立"之势。如果说《创造季刊》是前期创造社开创一个文艺时代的起点,《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那么《创造日》的停刊则是前期创造社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细究《创造日》的编辑理念、社内定位及其刊载作品可知,它不仅承载着前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梦",还为创造社成员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创造日》对研究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作为留学生文学社团,具有双重的局外人(边缘人)身份。这导致了一种“局外人情结”。创造社成员弃“实学”从“文学”。同文学研究会等的论战,后期转向“革命文学”都有这一因素的作用。这对其文学思想和艺术生命,对文坛的格局,新文学的发展与演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的缘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造社所以要挑起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其直接原因是受到国内文坛的冷遇。而这又与双方内心不同的文学建设路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创造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声势和广泛影响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下旬成立于日本东京,由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王独清、穆木天、陶晶孙、徐祖正、何畏等组成。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可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造社的活动主要在文学方面。他们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  相似文献   

9.
彻底地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开始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变革。同时,作为文化重要一翼的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在五四新文化大潮中有着重大的建树。与文学研究会和其他文学社团比较起来,创造社的文学建设在某种角度上更富于现代意义,考察和研究前期创造社的独特贡献也许会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资平是创造社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在创造社作家中最倾心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他的创作与他的时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前期创造社同人以《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为文艺阵地,凭借“挑战”这一行动策略,在文坛“异军苍头突起”。此后,他们因生活困苦、思想颓废陷入了生存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是促成创造社后来“转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药眠是创造社后期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黄的早期诗作 ,既有独特的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又体现了创造社不同时期的文学特征 ,因而在创造社文学倾向发展历程上有重要意义。在艺术特征上 ,黄诗突出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生命创造、理想追求和个性表现等特征 ,但黄诗的浪漫主义既不像郭沫若那样雄强自信 ,也不像郁达夫那样一味的悲观感伤 ,而是一种在理想与个性带动下的既有飞扬的遐想 ,又常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下迸发出铿锵强音的兼具感伤与感奋之意的浪漫主义。因而黄药眠的早期诗作在我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中独具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前期创造社以“自我表现”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文学批评观,作家们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性,认为情绪是文学的本质。情绪表现是创造社小说的一致倾向,小说形态显示出许多非传统和现代化的特质,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创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整合的政治化和学社群的理念支配下,20世纪20年代新学社团流派的生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化场效应。比如,学研究会:社与会组织形态的政治理念;创造社与派的人心态的政治态度;新月社:自由与独立兼容并包的政治立场。重新清理和缕析他们在政治化心理影响下聚散组合的化内涵、政治化的学群体意识、独特视域里的生命群体形态,指在还原一种“场的互动结构”里,他们作为学社群个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1928年,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这场论争给双方乃至整个左翼文艺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异中求同”使双方实现了“人和”。使左翼文艺界内部的原动力被激活,使左翼文艺界实现了“优胜劣汰”,使进步知识界明确、认同了无产阶级文艺和文化的存在合理性,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文坛上,创造社和新感觉派的作家们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创造社集中对性苦闷、性压抑的描写,突出了自然本性在人性中的地位。这与五四反封建的主流思潮相一致,显示了启蒙主义的特征。新感觉派则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集中描写了人性的阴暗和人格的分裂,在探讨精神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性心理和借鉴西方小说写作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7.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创造社深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与日本唯美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追求文学的“全”与“美”;在创作题材上,热衷于抒写病态的性刺激,尤其是写男性的嗜虐与被虐;在作品基调上,表现出病态的忧郁、青春的感伤、沉沦的恐惧等特点。然而,社会启蒙立场将他们与日本唯美主义者区别开来,他们主要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认同日本唯美主义,只是希望以唯美主义尊重艺术之观念纠正五四文坛开始出现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9.
创作态度论和创作思维论是苏轼文艺创作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态度论方面,他从坚持个性独立出发,坚持自由创作;他还提出自成一家,标举创新精神。创作思维论方面,他的"静空"观、"游于物外"、灵感论等观点中,包孕着很多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