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觉的形式意识或艺术自觉是新月派的一个醒目标记。与其理性稳健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态度一致,新月派致力于为新文学建章立制、确定规范,在艺术追求上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倾向。新月文学以精严的法度纠正了当时文坛粗陋散漫的弊端,对提高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型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坚持“诚”与“雅”的原则,执着于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并从中升华出哲思和理意,在艺术上追求“外观手法”和“内观手法”、再现和表现相结合。从整体上审视,宗璞的创作呈现出真性情、理趣化、含蓄蕴藉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泛指:师陀小说的写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乡土小说作有,师陀的作品为求超越特定的铎旬而提升为民族生存处境的概括和整体更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泛指化倾向。与一般乡土小说地域描写的具体性、清晰性不同,师陀有意淡化地方色彩,使作品的地域描写指出更广阔的空间,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他常常稀释现实生活原生态,忽略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反复讲述人生的各种悲剧性故事,突出生活中不变的阴暗与丑陋,引导读者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  相似文献   
4.
彻底地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开始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变革。同时,作为文化重要一翼的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在五四新文化大潮中有着重大的建树。与文学研究会和其他文学社团比较起来,创造社的文学建设在某种角度上更富于现代意义,考察和研究前期创造社的独特贡献也许会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碰撞、对峙和冲突中 ,2 0世纪 3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取向呈多元化态势。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精神仍有所延续 ,左翼作家又着力发掘、张扬了农民身上的反抗、革命等肯定性因素 ,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则表现出对淳朴宁静的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和皈依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上,乡土文学作家一方面以西方先进的文学为参照系,师法欧美,输入新潮,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明确界定了各种文学体式的特性,区分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之间的差异,析定出它们各自的艺术功能;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使各种文学体式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幻化出一些新的带有综合特点的边缘交叉文体,散文化抒情小说就是其中一种(另有散文诗、诗体小说等)。散文化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质是以抒情为主导的艺术功能,这是与一般的规范小说——写实小说审美差异的关键所在。由于这种差异,二者必然在小说的组织结构方式、形象塑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与技巧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途径。下面我们将逐一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乡土小说作家 ,师陀的作品力求超越特定的历史对象而提升为民族生存处境的概括和整体象征 ,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泛指化倾向。与一般乡土小说地域描写的具体性、清晰性不同 ,师陀有意淡化地方色彩 ,使作品的地域描写指向更广阔的空间 ,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他常常稀释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忽略时代和社会的背景 ,反复讲述人生的各种悲剧性故事 ,突出生活中不变的阴暗与丑陋 ,引导读者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师陀竭力寻找人物身上有普遍代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往往通过一个人来表现一类人的特征 ,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在文体方面 ,师陀运用了简化和议论的手段来加强作品的所指 ,又用诗意和讽刺来补偿理念化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胡适常常被人们视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认识当然并非毫无道理,然而,这只是从一个视角看问题,不够全面。作为现代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胡适充当的井不仅仅是一个旧文化的破坏者,他在文学革命中提出的“八不主义”里,就包含着要求运用新的语言形式(白话)的主张。事实上,胡适的“破”一开始即伴随着“立”,文学革命还在方兴未艾之际,胡适即已把“建设”提到了突出地位,1918年7月,他便开始倡导“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并力图通过创作实践的尝试为新文学提供范例。同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也并不仅仅意味着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在30年代崛起了一个“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被称为“新的智慧诗”。卞之琳更是这一诗潮的突出代表,他在30年代创作的现代主义诗歌,极力避免感情的发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为特点,在冷峻客观中隐藏着对人生哲学的思索,呈现出明显的智性化倾向。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卞之琳相对地与其他现代派诗人如戴望舒、何其芳等拉开了距离,而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一条新途径,指向着未来新诗的某些趋向,继续对4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秉承古典主义文学观,学衡派强调文学的道德内涵和精神价值,与倡导个性解放、信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新文学运动相左,为正在建构中的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参照系统,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深入,学衡派的文学观在不断调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新文学主流的关系也由对峙、抗衡逐渐走向同情、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