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浅浅 《新闻世界》2012,(6):218-220
本文认为3D技术引领着当前世界电影的新潮流,电影也呈现出影像奇观化、奇观国际化和奇观电影迎合市场需求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雨萱 《视听》2023,(5):55-58
奇观电影是好莱坞“大片主义”的产物,以《阿凡达》系列为代表的奇观电影在全球盛行,是当今审美文化趋向于高度视觉化的缩影。《阿凡达》系列作为奇观电影中的翘楚,遵循了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本位秩序,并凭借数字技术为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赋能,在剧情内容、视觉传达与叙事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奇观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来说,是一门艺术,但同样是一门技术,科技所营造的影像真实感与影像奇观化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影片主题的手段而已,而是应该上升到主旨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崔志越 《青年记者》2016,(26):99-100
“奥斯卡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奇观发展史,奇观成为奥斯卡艺术中最突出的本体特征之一.”①数字特效、令人震惊的大型动作场面——这些都直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让人提到奇观就想起此类画面.“其实当电影第一次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公映时,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奇观.”②然而,奇观在美学价值上先天存在着高碳与低碳之分.低碳奇观的本体特征是客观真实.③这种客观真实是以符合“低碳艺术”④为基准的.科幻片是奇观影片的典型代表.“科幻片构建了一个个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些世界拥有各种奇特的生物,而且一切不同寻常、荒诞不经、超自然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这类影片也被称为奇观电影.”⑤《阿凡达》正是低碳奇观设计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残疾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让更多盲人享有电影艺术发展成果,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据介绍。此次“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4家单位共捐赠了100部电影资料,招募了98名职工加入志愿者队伍.其中大多数是电影创作和研究人员,他们将成为口述影像的讲述者。(消息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门科技,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根据“视觉暂留”等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再投放到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渐渐综合众多电影技术如宽银幕、数字技术等等和多元电影艺术如制作手段、创作理念、镜头语言、观看期待等,成就了一门独特的电影表现艺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摄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电影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带动了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其中包括中国电影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纪晓宇 《今传媒》2012,(2):102-103
数字化使动画摆脱了对胶片的依赖,更加确定了动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态而存在。数字技术对动画创作技术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创作平台和制作流程的改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种变革,避免高估技术的价值。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频繁应用于电影制作,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逼真性,相对而言削弱了动画创造奇观的价值,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动画危机。为了保持动画艺术的独立性,在动画创作中应理性看待技术,避免盲目追求逼真性和排斥革新两个误区,使技术服务于创作。  相似文献   

9.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10.
徐芳依 《现代传播》2024,(2):101-107
孤独症题材电影中的患者形象常有主角偏移、异常个体的区隔化和超能的奇观化等偏斜倾向,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理探讨:一是进一步解决电影艺术的戏剧性诉求与孤独症社会化功能冲突的矛盾;二是打破区隔所带来的异常化和奇观化,拓展孤独症相关的知识领域。针对这些问题,孤独症题材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应更多加强探索孤独症患者的真实内心,挖掘电影作品视觉化、听觉化的艺术特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接纳与融合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邵猛 《编辑之友》2018,(3):56-61
中国电影当下处在一个“能指的狂欢”时代,文本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被架空或重置,能指的狂欢和所指的消亡造成文本价值的空荡,唯技术论的低端奇观电影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景观电影大量出现;在这个泛影像化的时代电影生产者极力重构能指的炫耀性,商业面前话题性大于文本自身;众多跨界导演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军,表现出中国电影产业的不专业和不成熟;与创作能力相比,中国电影面对的是一场“中国制造”式的态度危机.  相似文献   

13.
电影是一种技术化艺术,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使电影的形式发生改变。从默片到有声片,由小屏幕到宽屏幕,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进步一次次为电影制作方式带来变革。现代电影制作技术是一种基于影像后期数字化处理的成像技术,由不同图像虚拟合成的银幕最终影像,也就是如今常见的高清拍摄、数字特效、3D建模等。本文从现代制作技术的内容入手,探讨其在在文献纪录片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奇幻森林》的视觉奇观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青年记者》2016,(29):58-59
“奇观电影”与《奇幻森林》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奇观(spectacles)的高度聚积.直接经验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① 这是居伊·德波1967年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一书中对“奇观”一词的阐释,即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同时也指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在德波这里,景观显然是一种社会生活发展的形式,他的存在由表象支撑,并且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但同时奇观又是以影像为中介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奇观不能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已经是物化了的世界观”.②德波阐释了“奇观”以及“奇观社会”的基本雏态是“不同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并且能够作为“中介”而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赖雪梅 《采.写.编》2023,(11):171-173
本文以流媒体播放技术下的舞蹈影像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其影像创作的特征来探讨这一跨界融合艺术形式的研究意义。以早期瑞士艺术家帕斯卡·马格纳(Guilherme Bothelho)1998年创作的舞蹈电影《对侧伤》(“Contrecoup”)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得出影像与舞蹈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对于在编导思维、叙事空间、声画关系以及舞者表演等四个方面的启发,也使得舞蹈人重新思考被镜头解构之后的舞蹈艺术如何借助影像媒介激发创作活力,对于探索舞蹈本体创作方式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奇观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平凡的事物通过影像的形式呈现,继而变得瑰丽多彩,富有层次感.视觉与听觉两大基本元素成为影像与观众之间交流的桥梁,而"渲染"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用于视听语言,使电影更加具有奇观性,从而加深了观众对艺术形象的直观感知.文章从电影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论述"渲染"的...  相似文献   

18.
王驰 《出版广角》2016,(23):74-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影视领域,传统电影美学受到很大的冲击.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物质现实的制约,逼真地展现客观世界的人与事,同时也赋予电影新的假定性内涵.近年VR技术的兴起更是为影像艺术开拓了新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技术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电影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它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今很明显的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电影的景观化趋势同时愈演愈烈,曾经大制作的"奇观电影"还可以带来高关注高票房,但是随着烂片横行,对电影景观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叹息这是进入了一个"过度迷恋技术"的幼稚时期,有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阶段.本文则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道"论述题".  相似文献   

20.
王晓峰 《今传媒》2016,(4):109-110
身处当下数字化时代,再来讨论黑白影像的艺术魅力,容易陷入"过时"和"艺术高冷"的窠臼,但黑白影像所独有的魅力一直延续,并在电影创作的视觉化和思想性两个层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并未舍弃黑白影像,反而赋予其新的和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试图从当代视角出发,探讨黑白影像的艺术价值及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作用,探讨其新的、多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