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第一篇课文《谭嗣同》写的是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但我个人认为,他的死是不值得的。谭嗣同是由学士徐致清推荐的,开始,梁启超告诉他“皇上无权”,他还不相信。待到他相信时,为时已晚,看到的只是杨锐带出的密诏“朕位已不保,命康与四卿与同志速设法筹救”,他和康有为只有捧着诏书痛哭。接下来找袁世凯,更是他所犯错误的关键。当他见到袁时,随便问几句,便把密诏拿出来给袁看,试想,老奸巨滑的袁世凯怎么会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军队和自家性命押在一次成败未知、前程难卜的政变上呢?政变后,谭嗣同没有逃走,他说:“各国变…  相似文献   

2.
一《谭嗣同传》是梁启超所著《戊戌政变记》中“第五篇殉难六烈士传”中的一节。这篇传记介绍了戊戌六烈士之一的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六烈士”的其他五人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人格魅力探析李秀云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一颗流星,以其璀璨夺目的人格光辉照亮了中国中世纪的漫漫黑夜。作为近代“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他的牺牲如同闪电一样撕裂了沉沉压顶的乌云,在撼人心魄的雷鸣声中奏响了近代国人人格新生运动的序曲,也为现代人及未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谭嗣同 ,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之中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 ,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 ,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支玉良老师在《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一文中(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用自己的教学经历展示了对谭嗣同之死的评价。支老师认为谭嗣同之死是“用最宝贵的生命来捍卫变法的正义”“更具震撼力”“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观点没有人能反对,但同时也不能说明谭嗣同之死有多么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理想主义的谭嗣同,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化之中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读本第三册上的第一篇课《谭嗣同》写的是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但我个人认为,他的死是不值得的。  相似文献   

8.
秋瑾与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两个不同政治派别中的著名人物。在探寻中国妇女解放问题上二者分别提出过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思想主张。他们的妇女观除具有相同的一面外,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谭嗣同的妇女观仅注意“破”,而秋谨的妇女观尤注重“立”,这种差异主要是二人的生活经历与政治主张上的不问所致。然而,二者妇女观上的差异实际上存在着一种递进互补关系,他们的妇女观正好构成中国资产阶级早期较为完整的妇女解放思想理论,对后世的启迪与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 ,谭嗣同的经济思想逐步由重商主义转变为主张发展大机器工业。他极力宣扬机器生产的优势 ,批判顽固守旧思想 ,提出了“机器惜时论”,并对如何发展大机器工业提出了具体的设想。谭嗣同的近代工业观应该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思想家谭嗣同,鉴于自己对于易学不同部分的不同学术定位。利用易学的相关内容,比附西学,形成了物质的、运动的自然观和以“新”、“切近而平实”、“合地球之学为一”为特色的治学观。同时,他的变革思想、平等观念和社会进化史观的形成也与他对易学的吸收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毕永年简论     
毕永年简论胡永弘关键词毕永年;生平“首先提倡民族主义,前与唐才常烈士起义汉口,与孙中山先生起义惠州”①的湖南烈士毕永年,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先进群体的一员。史曰:“毕永年与谭嗣同、唐才常皆异才,有民族思想,嗣同与才常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先从解读中说明“宇宙的起源”实指有限宇宙的起源,而这类有限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亦即有限宇宙产生于和存在于无限宇宙之中,以此作铺垫,进而主旨辨析、论证“没有物质的宇宙”观,属于有限宇宙以重子(电子、夸克等中子、质子)物质为基础的普通物质构成的狭义物质观;而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是具有先进科学和先进哲学的先进物质观,既包括普通物质构成的有限宇宙及其狭义物质观,又包括非普通物质构成的无限宇宙及其广义物质观,以组成有限无限宇宙大统一的总物质观,从而论证有限无限宇宙客观自然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纯“无”字态,而是自有永有,自动永动,循环转化,无限永恒。  相似文献   

14.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由于时代背景及自身经历,他由一个传统文人转变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形成了新的政治观,因此他虽有科举功名但并没有跻身封建官场,而是热衷于立宪运动。但是,刘春霖毕竟来自旧文化的阵营,旧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所以民国时期他的政治观时常表现出反动的一面。晚年的刘春霖更加稳重,以在野之身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可以说,刘春霖是近代传统士人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杨梅 《考试周刊》2009,(40):23-24
作为“异端”的李贽,受心学思想影响,高扬“真”之大旗,以一己之身,向整个社会发出挑战,倡导存“真心”、做“真人”。他将心学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是晚明文学从“良知”向“性灵”演变中的关键点。在李贽的创作观中,“真”是核心:他强调自然为文,表达作者的真性情,在这一点上,与当时处处充斥着假的文坛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6.
戊戌政变失败后,六君子之一的浏阳谭嗣同殉难。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闻讯撰联哀之曰:“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此联是笔者在1947年就读浏阳狮山中学(即今之浏阳三中)时,语文教师唐植梧先生所讲授。观全联寥寥22字,着墨不多,寓意含蓄,作者虽没有对烈士殉难作正面的评价,而明眼人读后自知,非大手笔莫办。笔者近年遍查有关谭传、逸史及坊间楹联集等文献,均未见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这篇课,涉及到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谭嗣同属于激进派。变法失败后,面对清廷顽固势力的反扑,他本可以脱身暂避,却选择了流血牺牲。对他的这一选择,人们在评价上历来是有争议的。一种意见认为,谭嗣同用自己的流血来激励国人,推动中国改革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一、共工之战,铁括短者及乎敌。(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铁铦短者及乎敌”一句,,课本注释为:“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极言战争激烈。铦,锸一类兵器。”此注值得商榷。 细审文意和课文注释,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极言战争激烈”的用意,难免有臆测之嫌。韩非用“铁铦短者及乎敌”这句话的目的是强调“武器短的(装备不好)就被敌人占了上风(刺及),而不是“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因而课本注释有悖文意。“铁铦短者及乎敌”和下句“铠甲不坚者伤乎体”的语意是一致的——都是说明“在战争中如果装备不好,就会被敌人杀伤”的道理。若按课文注释,前一句“短武器亦能伤敌人之身”与后一句、“铠甲不坚固就会被敌人刺伤身体”的语意就不一致了。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及乎”二字。及,《说  相似文献   

19.
论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教学改革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的教学改革观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实践的新发展。学习、研究毛泽东的教学改革观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一、课程改革毛泽东一向提倡并主张 ,课程设置应当删繁就简。 1 91 9年 ,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 :“我国学制 ,课程密如牛毛 ,虽成年之人 ,顽强之身 ,犹莫能举 ,况未成年者乎 !”1 92 1年在《湖南自修大学宣言》中又指出学校的第三个坏处是“钟点过多 ,课程过繁”。到革命战争时期 ,他还提出过“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 ,改变管理制度 ,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  相似文献   

20.
李永进 《课外阅读》2011,(6):221-221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并要追捕所有的维新党,谭嗣同不愿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出逃日本。正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谭嗣同的材料,准备对谭嗣同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时,没想到,有不少同学对谭嗣同能走而不走,最后惨遭杀害,感到很不理解,甚至有几个学生说,“谭嗣同等着送死,真的好笨!”我一听很惊喜,因为我终于听到了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他们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于是,我趁机反问学生:“谭嗣同为变法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谭嗣同真的那么笨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要求学生阅读“活动与探究”中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诗句。“老师,我认为谭嗣同真的好笨!”一个学生表明自己了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