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祖释迦牟尼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一滴水,一阵风就能把它吹没,一撮土就能把它吸干,怎么能不干呢?”没  相似文献   

2.
话题一滴水与大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几何?怎么会不干呢?"……弟子们都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请认真思考这则故事的寓意,以"滴水与大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提示]材料的内涵包含在释迦牟尼一问一答的话语中。水滴与大海的关系比喻什么?是审题的关键所在。水滴  相似文献   

3.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问过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孤零零的一滴水,称分量只能以毫克计,量体积同样是微乎其微,风能吹干它,阳光能晒干它,其寿命能有几何?看着弟子们布满疑惑的脸,释迦牟尼轻声自语道:“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创新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到很高的位置,要求考生“自主创新、张扬个性”。随着新课标第二轮教学实践,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改革如火如荼。从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来看,有命题作文(含半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等等,真是群星灿烂,百花齐放。为了让各地考生更好地融入这中考作文改革的大潮,笔者想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佛祖释迦牟尼问弟子们:“给你一滴水,怎样让它不干涸?”众弟子不能答。佛祖说:“把它放进大海里。”是的,单独的一滴水连生存都困难,更别说有所作为了,但溶入海洋,就可以和大海一起掀起滔天巨浪…  相似文献   

5.
一滴水     
“妈妈,我的老师今天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如何才能使一滴水永远不干涸?这可能吗?”“当然可能,亲爱的孩子。一滴水很快会干涸的。可如果我们把它放入大海,它就会得到永生。你就  相似文献   

6.
A组1.感悟———2.倾听3.步入青年4.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前不久,上海《英语学习》杂志社向全国招聘编辑,2000多名应聘的研究生、本科生竟无一人成功。原因是不少人用中文写的应聘书错字连篇,文理不通,病句繁多。这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B组1.我读2.恩师3.一位历史悲剧人物的启示4.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相传佛祖曾考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苦思冥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把它吹没,撒把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有几何?怎么会不干?……”弟子们始终回答不出。佛祖说:“把它放入江河…  相似文献   

7.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佛主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不干涸?”弟子们想了半天.无人能答。佛主笑着说:“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干涸。”我想:一个教师犹如一滴水.应该溶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悟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与新课改共同发展。于是教师的含义因新课程而丰富饱满,新课程因老师的参与更显得博大精深。课改浪潮的涌动.为我们提供了新型教学观念的新鲜空气,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本的改变.质的飞跃。主要体现为:  相似文献   

8.
直面新课改     
有这样一个故事,意味隽永,极富哲理,时时萦绕于我脑海。佛主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想了半天,无人能答。佛主笑着说:“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干涸。”在激烈澎湃的课改浪潮中,我想,教师也犹如一滴水,应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海中去,感悟新课程,体验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样,老师的含义因富有时代色彩而丰富饱满,新课程因教师的参与更显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佛主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不干涸?”弟子们想了半天.无人能答。佛主笑着说:“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干涸。”我想:一个教师犹如一滴水.应该溶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悟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与新课改共同发展。于是教师的含义因新课程而丰富饱满,新课程因老师的参与更显得博大精深。课改浪潮的涌动.为我们提供了新型教学观念的新鲜空气,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本的改变.质的飞跃。主要体现为: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2,(17):64
1. 雷锋同志名言(栏目:“博览”) ①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相似文献   

11.
雕塑自己     
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像 ,令人赞叹不已。有人问他 :“您是怎样雕出了如此完美的雕像呢 ?”雕塑家回答说 :“其实 ,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 ,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 ,当弟子请教他 :“人怎样才能修炼得功德圆满 ,成为完美无瑕之人 ?”他回答 :“每块木头都是一座佛 ,只要有人去掉多余的部分 ;每个人都是完美的 ,只要自己除掉缺点和瑕疵。”雕塑家和僧人的话确实发人深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 ,有60多亿人口。除了尚未出生和已经去世的人外 ,作为还活着的个体的人 ,不可能十全十美、…  相似文献   

12.
一位智者门下有很多满腹经纶的弟子,他看到弟子们即将成才,心中自是高兴,但他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对弟子还有些不放心,于是把他们召过来,露天设坛讲了最后一课。 “你们看田野上长着些什么?” “杂草。”弟子们不假思索地说。 “告诉我,你们会如何让田野上长出庄稼来?” 弟子们愕然:这问题也太简单了。 “直接播种!”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到。 智者站起来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你们回去播种吧 ,一 年后再在此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来了,他们都很苦恼,因为播下种子后,庄稼不但没长出来,杂草反而更多了,弟子们急着向智者请教。然而智者已经离开了…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2,(24):63
正(2012年2月~2012年3月)1.雷锋同志名言语录(栏目:"博览")①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2.我是这样教作文的(栏目:"作文")第一年让学生乱写,不给作文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了写作内容限制,也没有了条条  相似文献   

14.
初中政治教学可结合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巧设比喻法。在教学中巧设比喻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深奥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个人是社会成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时,如果先让学生思考"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怎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大海"是由无数个"一滴水"组成的,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有生机和活力,否则就会干涸。再问:"人们的生活能不能离开社会呢?为什么?"学生兴趣很浓,理解问题透彻,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几个弟子问释迦牟尼佛: “人生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把他们带到一片桃树林,要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能走回头路,不能选择两次。  相似文献   

16.
[经典回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  相似文献   

17.
相传在一个寺院里,一个师父教了很多弟子,其中一个弟子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提出要下山。师父问他:“你什么都学会了吗?”弟子很坦诚地答道:“我什么都学会了。”这时,师父就对他说:“请你把厨房里  相似文献   

18.
老子有个学生,常炫耀自己的口才。一天,他滔滔不绝地大谈安适之道。老子静默不语。许久才说:“人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学生满头雾水地回答:“人出生便有舌头,牙齿是后天慢慢长出来的,当然是先有舌头。”老子张开嘴巴。然后,他说:“你看我的舌头,它还在吗?”学生回答:“在。”老子再问:“那么,我的牙齿呢?”学生说:“因为年纪大,老师的牙齿掉光了。”老子说:“牙齿晚生而先落,原因在于过于炫耀;舌头仍在,是在于它深藏不露,此是长存之道。”人若急于显露自己粗糙的才能,自满而不愿意持续地努力,失败就会降临;生命是一段不断学习的美好历程,时时充实自己的内涵而不炫耀,人生的路上才会处处有美景。思考:1.联系自身,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谦虚谨慎,勤奋好学。2.勇于表现自我与炫耀有什么区别?该表现时你敢于表现吗?不断学习的人生才美丽  相似文献   

19.
<正> 人活着,应该指两方面的意思:肉体的存在和精神的存活。这看上去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却只知道一个方面,即在肉体存在的过程中是否会生病。俗话说“人食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这很自然。但却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即精神也会生病的,甚至会死去,正如臧克家先生在诗歌《有的人》中写道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每一个在生活的链条之中有着精神的苦恼的人,大概都能明白臧克家先生的“活”字的意思。他意思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应让自己的美德活在别人心中。而当我们今天将视角转换一下,审视自己的内在精神的时候,就会发现臧克家先生所说的意思并不遥远。当然人——象传统美德中所指的那种能活在别人心里的毕竟是少数,人类繁衍至今,我们能记住的名子到底  相似文献   

20.
葡萄人     
有一个人长得像一串葡萄,紫色的,浑身胖胖的,眼睛小小的。他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村庄里,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不过村里的大人孩子都很讨厌他,说他是葡萄怪兽。他很伤心,他决定找到自己的故乡——葡萄国。 葡萄人就这样踏上了旅程。 他来到了一家农户的院子里,看见一只狐狸在那偷吃葡萄,它的肚子大得像个鼓。它还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更多的葡萄就好了。”它一抬头看见了葡萄人,把它吓了一跳。它对葡萄人说:“啊哈,原来这里还有一大串葡萄呢?可是你怎么这么大呢?” 葡萄人说:“我虽然是葡萄人,可我却不是葡萄。” 狐狸说:“那你还是葡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